
《走进彩色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为认识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三原色理论等知识。本节是光 的反射、光的折射的应用,探究的是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轨迹。本节知识点难度不 大,很贴近实际生活,也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光的色散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小学科学阶段已经要求学 生能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会形成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当前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特点等相关知识,已经有了 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这一时期的学生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的内容比较感兴 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开展。 二、教学设计思路 ( 情景引入 )彩虹的形成 ( 七色 光的 混合 ) ( 光的 色散 ) ( 制造 彩虹 ) ( 光的色散 ) ( 观察 彩虹 ) ( 混合成白光 混合成各种颜 ) ( 光的三原色 ) ( 色的光 ) ( 三种色 光的混 合 )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了解白光的组成,了解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了解光的三原色。 【科学思维】通过牛顿发现色光的分解与合成的过程,初步理解光的分解与 合成过程中的逻辑,能产生联想并质疑创新。 【科学探究】经历色光混合的数字实验过程,锻炼使用科技手段和方法获取 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牛顿探究色散现象的科学史,进一步明确物理学研 究需要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白光的组成和色光的三原色。 (二)教学难点 认识色光的混合。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洒水车洒水时出现彩虹及雨过天晴出现彩虹的视频(或图片)引入,提出 问题:你能从中观察到哪些物理现象呢? 结合学生对彩虹的发现,师生共同回顾小学阶段了解的光的色散实验和色光 合成白光的实验,并初步明确光的色散、光谱等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从思想上跟着牛顿体验了一次科学家发现 问题 、 思考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光的色散 活动 1 :我们能不能制造一道美丽的彩虹呢? 提出问题: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提示:在哪些情况下会看到彩虹?(由此猜想形成彩虹的条件) 学生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为实验成功的小组拍照或录视频,对实验未成 功的小组进行指导。 交流分享:实验结束了,请同学们整理器材,哪一组来和大家分享你们是如 何制造彩虹的呢?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制造彩虹的过程,对光的色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 时 ,动手实验也增加了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问题二:七色光可不可以合成白光呢? 活动 2 :验证七色光可以合成白光。 用自制的七色陀螺验证七色光可以合成白光。 师生共同分析牛顿的色光合成实验,并结合前面所学的光的折射知识和透镜 的成像规律描述这一过程。 活动 3 :三色光合成白光。 用三色陀螺(或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激光笔)演示三色光合成白光。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实验 ,形成光的三原色的概念。 活动 4 :计算机里的色光混合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体验:用计算机的画图工具画一个图形。 教师强调,用“编辑颜色 ”功能,将“红色 ”“绿色 ”“蓝色 ”三个选项设置 为不同数值时,便会生成不同的颜色。 教师提示:“编辑颜色 ”功能里,“红色 ”“绿色 ”“蓝色 ”数值的大小设置是 有范围的,请同学们进行尝试,并利用课余的时间查阅资料,了解在计算机领域 中这种设置的逻辑。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中形成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用来解决 物理问题的意识。另外,计算机里的色光混合实验对前面旋转陀螺不易得到纯白 色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活动 5 :制造彩色的影子。 用红、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