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延伸 和应用,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在这一节里,学生将首次接触“像 ”这个概念, 是后续学习凸透镜成像的重要基础。 本节重点突出学生的探究,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 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 喜悦,树立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 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基础。但需要注意 的是,八年级学生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能力都还不足,在已有的基础上,教师 要帮助和启发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让学生感知物理知识与现代化的联系,做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流程如下: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线索,通过“猜想、讨论— 确定等效替代法—实验操作—判断像的虚实—总结平面镜成像原理—用纸条模 拟虚像 ”这样的活动链条,逐步明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 点及应用。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科学思维】应用光线模型追踪平面镜成像的光线,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 形成的。 【科学探究】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 路和方法。通过对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过程的简洁 对称之美。通过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在 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方案,这也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 中心。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突破策略: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两种方法感受虚像。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魔术:浇不灭的蜡烛。 思考:蜡烛为什么不会被水浇灭?其中的奥秘就隐藏在本节的知识中,相信 同学们学完本节内容后,就能揭开这个魔术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当作镜子?什么是物?什么是像? 光滑平整的反射面都可以等效为平面镜,如平静的水面、玻璃等。当你照镜 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 ”,镜子里的那个“你 ”就是你的像。 设计意图: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很熟悉,但对广义的平面镜并不一定清 楚 。 通过图片示例,将平面镜的概念进一步拓展,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 活动 1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明确研究方法。 猜想:结合生活经验及同学们对镜中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有 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结合生活实际, 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 思考:(1)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 系?(3)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有学生提出,可以选取两个相同的物体,一个放在镜子前面,另一个放到镜 后去和像比较大小。 总结: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要求替代物体与镜前物体必须是两个完全相 同的物体。 设计意图:先形成认知冲突,再通过搭建台阶,引导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等效替代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活动 2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学生发现,用常规的镜子做实验无法成功,因为只能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