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实践:中国乐器》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是声学知识大单元的跨学科实践部分, 与音乐学科融合。本节以认识声现象,实验探究乐器音调与什么有关,建立制作 乐器的理论基础,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小乐器,最后举办一场小型音乐会,演奏 出美妙的乐曲的顺序来编排。 音乐和物理交融,欢乐与梦想相遇,使学生感受物理的魅力。另外,通过这 些内容的学习,也能加深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 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乐音的特性等已具备一定的 理论基础。另外,八年级学生已有多元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中可以制造出声音 的材料也有所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欣赏民族乐曲《丰收锣鼓》,学生利用已有的音乐知识,识别出乐曲中 的民族乐器,开启将音乐与物理知识相融合之旅。接着,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 究,探究乐器音调与什么有关,并通过合作制作出各组的自制乐器。最后,学生 利用自制乐器实现一场欢乐的音乐会,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史;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中国民族乐 器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种类的民族乐器的制作材料和发声原理,培养运用跨学科 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维】在查阅资料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升获取信息、 归纳总结的能力;能结合证据对乐器发声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培养科学论证的 能力;在小乐器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质疑创 新的意识。 【科学探究】在探究影响乐器音调的因素的实验中,能运用控制变量法等制 订合理的探究方案;能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不同乐器的音调的影响因素;能对小乐 器制作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及结果作出解释;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中国乐器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 使命感;在自制小乐器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提升团队 意识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探究不同乐器音调的影响因素,设计并制作小乐器。 (二)教学难点 准确控制自制小乐器音调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民族乐曲《丰收锣鼓》。提出问题:(1)乐曲中包含了哪些乐器演奏的 声音?(2)你想到了哪些与物理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认识中国乐器 活动 1 :了解中国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是代表着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乐器。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我们的祖先还在从事非常简单的劳动时,就利用劳动工 具等物品制成乐器来演奏、伴歌、伴舞,以表达朴素的思想感情。每一种民族乐 器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河南舞阳出土的 8000 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到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 6700 多年前的陶埙,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木腔蟒皮鼓,到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 早期的曾侯乙编钟……经历数千年的发展,种类繁多的中国民族乐器不仅向人们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承载着文明,印证着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民族乐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 统音乐,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问题二:乐器分类 活动 2 :展示教科书上的乐器,根据演奏方法,让学生讨论这些乐器该如何 分类。 按演奏方式的不同分为: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 按发声原理的不同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 设计意图:通过与音乐知识跨学科融合,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 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问题三: 自制小乐器 听了刚才用民族乐器演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