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22455

学习项目一 中国艺术 ·音乐考古博物馆 教案(表格市)

日期:2025-11-18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893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学习,项目,中国,艺术,音乐,考古
  • cover
学习项目一 中国艺术 ·音乐考古博物馆 学科 艺术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教学目标 1.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探寻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线索,了解中国民族对人类音乐 文明的主要贡献; 以听、诵、唱、演等方式,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蕴含的情感,韵味。 尝试根据歌曲内容编创、表演小型剧目; 3.尝试探究古代音乐作品保持原样传承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寻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线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音乐文明的主要贡献。 教学难点: 尝试探究古代音乐作品保持原样传承的条件。 教学过程 导言 : 聆听音乐,你听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美好我们的人生。如此美好的音乐起源于何处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踏进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 一、情境创设 【任务一】:分组合作,了解、探寻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线索,包括乐器、典籍、乐理、音 乐生活等音乐文明各个方面文字、图片、音响等资料。 师:上节课布置的任务,让同学们收集中国古代音乐的资料,现在由同学们来展示下,哪 组同学先来。 生:分享 师:同学们收集的内容非常丰富。 二、探索空间 (一)播放博物馆视频 师:非常好!让我们正式走进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去寻找、看看,视频中有没有你们收 集的资料。 (二)介绍 师: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介绍 (三)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脉络排序。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脉络。 师:乐之所起,乐至其境 ,这就是音乐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 (四)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九霄环佩古琴 1.播放古琴曲片段 师:同学们,眼睛都很敏锐,记住了那么多的乐器,实际上古代的乐器还远远不止这些, 我们继续乘着时光的列车往前探寻。听,听到了什么? 生:古琴 三、学唱古曲 (一)播放古琴弹唱《阳关三叠》 师:我们来听听古琴弹唱《阳关三叠》,感受琴曲的韵味。 师:听完这首歌,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生:很有韵味 师:韵味来之何处? 师:是用什么乐器演奏?有一个名字叫做古琴曲,古琴的音色非常地古朴空灵,所以让你 感觉来自远古的声音。 (二)吟诗 师:这首琴曲是由哪首古诗作词? 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谁来吟诗? 生:展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诗当中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离别情绪。 师:怎样把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出来呢?(节奏上前紧后松) 生:请同学们充满感情朗诵。(师古筝伴奏) 师:你们朗诵的太好了,老师情不自禁弹起了这首歌的旋律,有没有发现老师弹奏乐曲的节 奏和你们朗诵的节奏是一致的,为此这首琴曲是根据诗词的韵律而作) 师:《阳关三叠》的叠是什么意思?叠 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是指演唱(变 奏)了三次。教材中选用的是歌曲中的一叠。 【任务二】初步尝试演唱《阳关三叠》。 (三)唱曲 1. 生唱上阙 师:上阙的旋律,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生:旋律平缓,表达了友人即将远去好像在叙别。 师:上阙结构类型是怎样? 生:“起承转合 ”。 生:唱上阙。 2.生唱下阕 师:唱下阕,你们发现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遄行,遄行)(注意八度大跳) 生:情感跌宕起伏的变化,更加表现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3.完整演唱高声部 师:请陶笛同学为我们伴奏,完整演唱高声部。 生:唱高声部 4.唱低声部旋律 师:(播放《阳关三叠》合唱版)这首《阳关三叠》和我们刚刚唱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朗诵,加入了声部,用古筝、琵琶、钢琴伴奏。音乐变得更有魅力,更丰彩,更深情。 师:今天,我也将古筝带到了现场。(师弹古筝唱低声部上阙) 师:哪位同学上来尝试弹奏低声部。 师:低声部你们课前学了吗?我们跟琴演唱。 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