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24204

综合质量检测(二)(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日期:2025-11-22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14723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综合,2019,生物,必修,选择性,人教
    综合质量检测(二)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调查红豆杉的种群密度时,确定样方面积是保证调查结果更精确的关键因素 2.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以相同方式利用同种资源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下表是某群落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 2 3 4 5 6 7 种群数 量比值 (甲/乙) 1.20 1.30 1.10 0.90 0.70 0.33 0 A.甲、乙两种生物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激烈 B.7年后乙种群可能会达到一定数量后保持相对稳定 C.在7年中,甲种群个体数先增加后减少 D.在7年中,甲、乙两种生物可能都在发生进化 3.科研人员对某森林里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与活动时间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雌、雄红眼绿鹃活动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当红眼绿鹃迁入新的环境后其种群数量肯定会呈“J”形增长 C.若该区域的群落已演替到森林阶段,则其物种不再发生变化 D.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高度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某森林区域曾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重新长出了植被,由于缺少高大乔木的遮挡,该区域灌木的种类和数目较火灾前更为丰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灾前后,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外貌可能发生了改变 B.重新长出植被后,该区域的分层现象较火灾前的更为明显 C.由题意可知,阳光可能是影响某类植物能否成为优势物种的重要因素 D.人工种植树木可使该区域的演替速度加快 5.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弱 B.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 C.该农田中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 6.鳄雀鳝和恐龙同一时代,是鱼类中的活化石之一。该鱼为入侵物种,是肉食性鱼类,食性广泛,缺乏天敌,被称为“顶级淡水鱼杀手”,鳞片坚硬,可抵挡利刃,肉质粗糙,不具备经济价值,内脏和鱼卵都有剧毒,其内脏污染物富集程度很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鳄雀鳝进入天然水域会直接导致该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降低 B.鳄雀鳝同化能量的绝大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进入分解者的体内 C.鳄雀鳝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在所属食物链中富集的污染物最多 D.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 7.食虫虻是蜜蜂的天敌之一,其会造成蜜蜂大量死亡。某人发现将含有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的“陷阱”放置在食虫虻附近,雄性食虫虻可被有效引诱,这可成为监测和防治食虫虻的“利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虫虻的捕食属于影响蜜蜂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食虫虻种群初始密度越大,未来一段时间的种群增长速率一定越大 C.通过“陷阱”诱捕雄性食虫虻会破坏食虫虻的正常性别比例,提高其出生率 D.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来防治食虫虻属于化学防治 8.下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生物同化的能量,d、e、f表示用于生物生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