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中华文明中金属运用的历史发展历程,推断金属的性质与特性,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思维素养; (2)通过探索不同金属文物锈蚀情况的原因与金属的运用发展情况, 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 (3)通过学会从问题与假设出发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发展学生探究与实践素养,并能够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对实际问题做出决策,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特性;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三、教学环境 实验用品:铝片、镁片、铜片、锌片、稀硫酸、稀盐酸、镊子、酒精灯、小木棍、火柴等 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暗暗推动时代发展的永远是生产力,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活生生的金属材料发展史,公元前 5000 年人类就发现了铜并开始对其利用,而青铜工艺在发展了 2000 多年后才发现了铁,作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在晚于铜铁近 3000 年后才被发现,同学们是否想过铜铁铝三种金属的历史进程原因所在?是历史的偶然还是金属发展的必然果? 【教师】要解开金属发展历程的谜团,需要从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开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其主动思考,这三种金属的使用顺序应该与其化学性质相关。) 环节一:真金不怕火炼 任务 1:探索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加热金的实验,得出结论: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学生回忆、讨论,思考,提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提炼教材内容并归纳出:金属可以与氧气反应,但是条件要求不一样,可以对比得出活泼性:铝、镁>铁,铁>铜,铜>金 (设计意图:实验现象直观,问题引导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会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能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判断的科学思维。) 环节二:实验探究得规律 【情境】展示文物修复师清洁和修复金属文物的图片及注意事项:不能用腐蚀性的清洁剂清洁, 【问题】从注意事项中,你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何猜想? 任务 2:探索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酸反应 【活动】学生提出,金属会与酸或碱发生化学反应。根据已有知识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推测金属与稀硫酸反应也会生成氢气。 【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获取信息: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可反映金属的活动性。 并根据与氧气的反应规律,推理出:可以通过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现象(如速度快慢,剧烈程度)来比较金属的活泼性。 【教师】给出信息提示Fe2+浅绿色、Fe3+棕黄色、Cu2+蓝色。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报告: 金属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 锌 铁 铜 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重复实验, 实验报告: 金属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 锌 铁 铜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书写反应方程式,对比,交流得出结论: 铜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锌、铁三种金属均可以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将金属分为两类: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金属,不活泼,能与酸反应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金属越活泼。 【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结论:金属与酸反应,可反映金属的活动性(也就是金属的活泼性), 环节三:规律总结出真知 展示、评价学生书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任务3 总结置换反应的特点 【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分析,这些化学方程式有何特点,与之前学习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区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