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七子之歌 七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 人家说了再做, 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 和 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主标题: 点明本文写的是人物的“言行” 你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信息? 解 题 副标题: 补充说明写作对象和范围 “记”,则表明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议论性散文。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格律,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特点主要有: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现代诗人。 文章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语言流畅,气势雄浑,真挚朴素,凝练含蓄。 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 走近作者 代表作有诗集《烙印》 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1919年2月为《清华学报》编辑,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赴美留学,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任清华教授,1946年在昆明被暗杀代表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满怀急切兴奋的心情,却看见的是山河破碎、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他在留学期间就创作的一组诗歌《七子之歌》。 闻一多 人物简介 ———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闻一多 两人的关系: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闻一多 头脑风暴 文章是从“说”和“做”这两个方面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身份? 学者 “做了没说” 革命家 “说”了就“做” 第一部分 1—7段 第二部分 8—20段 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这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写连接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 臧克家为什么要选择闻一多先生作为自己的榜样?文章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哪些事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