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这是一首 (律诗、绝句) 按每句字数,这首诗又称为 。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诗歌展现的画面。 洛城:洛阳。 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汉代乐府名曲,内容多叙说离别之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sàn 散 折 zhé 洛城 洛城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作为古都,有1500多年的建都史。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和长安并称为唐朝都城。李白年少的时候一直渴望能够建构立业,来到这里,一方面是为了游览山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玉笛 玉笛,是对笛子的美称。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的传统乐器,竹笛在唐代最为盛行。笛子在古诗词中出现,一般是增加文章的诗意,如”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如“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材料1:《折杨柳》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 材料2:“折柳”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一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可表达挽留之意。 二是柳枝形态飘摇,可用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三是柳树容易成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赠别人柳枝,也寄托着祝福。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不知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诗人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在这客居之夜 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诗歌展现的画面。 1.手法。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强烈地)表达了……,起到了……作用。 2.画面:①.找出景物。②.找出景物的修饰语。③.加上修饰语,根据景物的修饰语把握景物的特征,将这些景物重新加以描述。④.运用想象和联想,用流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3.炼字 提示: 可以从炼字、情感、手法、画面、意象等角度考虑,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入的一句诗进行赏析。 注意表达要充分,格式要正确。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想一想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想一想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象或者事物特点),强烈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诗歌叙述了诗人客居_____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_____之苦的笛声的经历,抒发诗人由此勾起的无尽_____。 洛阳 离别行旅 乡思 想一想 想一想 你知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的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写笛声的呢? 细节描写:指对人物、事物或环境的某一动作、某一特征、某一细微局部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