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39229

5.3生活中的透镜课件(39页)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北师大版(2024)

日期:2025-10-23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196796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生活,中的,透镜,课件,39页,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5.3 生活中的透镜 学科:物理 年级:八年级 授课教师:[你的姓名] 幻灯片 2:课程引入 展示图片: 摄影师用照相机拍摄风景。 老师用投影仪在课堂上展示课件。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天文爱好者用望远镜观测星空。 提问: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设备都用到了什么光学元件? 它们是如何利用透镜成像规律来工作的? 幻灯片 3:照相机 结构组成: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核心部件,用于会聚光线。 胶片 / 感光元件:相当于光屏,用于记录像的信息,传统相机使用胶片,数码相机使用 CCD 或 CMOS 等感光元件。 快门:控制曝光时间,决定光线进入相机的时长。 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 成像原理: 拍摄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物距 u)大于 2 倍焦距(u > 2f)。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在胶片或感光元件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调节方法: 拍摄远处景物时,物距较大,需减小像距,镜头向后缩。 拍摄近处景物时,物距较小,需增大像距,镜头向前伸。 幻灯片 4:投影仪 结构组成: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用于将投影片上的像放大并投射出去。 投影片:相当于成像的物体,上面印有需要展示的文字、图片等内容。 光源:提供照明,使投影片能够成像清晰,通常有强光灯泡和反光镜,反光镜可增强照明效果。 屏幕:用于承接投影片所成的像。 成像原理: 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物距 u)在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f < u < 2f)。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使用注意: 为使屏幕上的像正立,投影片需要倒放。 要使屏幕上的像变大,需减小物距(镜头靠近投影片)并增大像距(投影仪远离屏幕);反之,要使像变小,则增大物距并减小像距。 幻灯片 5:放大镜 结构特点:通常是一个焦距较短的凸透镜,便于手持操作。 成像原理: 使用时,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 1 倍焦距以内(u < f)。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使用技巧: 要使看到的像更大,应将放大镜适当远离物体(但始终保持物体在 1 倍焦距以内)。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焦距有关,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应用场景:阅读细小文字、观察昆虫结构、检查精密零件等。 幻灯片 6:显微镜 结构组成: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焦距较长,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焦距较短。 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物体(如玻片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被观察物体,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种,凹面镜在光线较暗时使用,可增强照明。 成像原理: 物镜:被观察物体放在物镜的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f 物 < u < 2f 物),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落在目镜的 1 倍焦距以内。 目镜:目镜将物镜所成的实像再次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我们看到的是经过两次放大的像。 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应用场景:生物学研究观察细胞结构、医学诊断观察微生物、材料科学分析微观结构等。 幻灯片 7:望远镜 结构组成(以开普勒望远镜为例):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焦距较短。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焦距较长。 成像原理: 物镜:远处的物体(如天体)到物镜的距离远大于 2 倍焦距(u > 2f 物),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落在目镜的 1 倍焦距以内。 目镜:目镜将物镜所成的实像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从而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近、更大。 特点: 望远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但在实际使用中,有些望远镜会通过增加棱镜等光学元件将像转正。 物镜的口径越大,能收集的光线越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