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39504

3.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件40页)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沪科版(2024)

日期:2025-10-0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36331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科版,全册,物理,八年级,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3.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副标题:揭开平面镜成像的神秘面纱 学科:物理 适用年级:八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准确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等。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学会设计和完成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能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成像现象,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幻灯片 3:引入 - 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 展示图片:穿衣镜中的人像、平静水面倒映的树木房屋、舞蹈房墙壁上的大镜子、化妆镜中的人脸 提问:我们每天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水面也能像镜子一样映出周围的景物。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吗?像的位置在哪里?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幻灯片 4:实验猜想与假设 提出猜想:结合生活经验,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以下猜想: 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等。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可能与平面镜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是正立的。 像的左右可能与物相反(即镜像对称)。 幻灯片 5:实验器材准备 主要器材: 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作为物体,另一支用于寻找像的位置并比较大小) 刻度尺(用于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白纸(铺在桌面上,用于记录玻璃板、物体和像的位置) 笔(用于在白纸上标记位置) 支架(用于固定玻璃板) 器材作用说明:选择薄玻璃板是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表面都会反射成像,会形成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幻灯片 6:实验步骤详解 放置器材: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央画一条直线,将薄玻璃板竖直立在直线上(玻璃板与直线重合,作为平面镜的位置),并用支架固定好。 确定物体位置:在玻璃板一侧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 A,作为成像的物体,观察玻璃板另一侧蜡烛 A 的像。 寻找像的位置: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 B(与蜡烛 A 完全相同),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角度看去,蜡烛 B 都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 B 的位置就是蜡烛 A 的像的位置。 记录位置: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 A 的位置(用 A 表示)、蜡烛 B 的位置(用 A' 表示,即像的位置)以及玻璃板的位置(直线)。 测量数据: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 A 到玻璃板的距离(物距 u)和蜡烛 B 到玻璃板的距离(像距 v),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多次实验:改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步骤 2 - 5,进行多次实验,记录多组数据。 观察像的性质:熄灭蜡烛 A,观察玻璃板后是否有实际的光线会聚形成像;将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即蜡烛 B 的位置),观察白纸上是否能承接到像,判断像的虚实。 幻灯片 7: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物距 u/cm(蜡烛 A 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距 v/cm(蜡烛 B 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的位置关系 1 2 3 幻灯片 8:实验现象与分析 现象 1:移动蜡烛 B,当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时,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大小看起来完全一致,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现象 2:测量多组物距和像距后发现,每组数据中物距 u 与像距 v 大致相等,说明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现象 3:用直线连接蜡烛 A 和蜡烛 B 的位置(即物与像的位置),发现这条直线与玻璃板垂直,说明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现象 4:从玻璃板前观察,像与物的上下方向一致,但左右方向相反(如蜡烛 A 的火焰在左侧,像的火焰在右侧),说明像与物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