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39795

16.3.2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课件28页)2025-2026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沪科版(2024)

日期:2025-10-0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34278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科版,全册,物理,九年级,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6.3.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副标题:探究总电阻的计算规律 姓名:[你的名字] 日期:[具体日期]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知识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在实际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串联和并联两种,那么多个电阻串联或并联后的总电阻与各分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情境提问:用一个 10Ω 的电阻和一个 20Ω 的电阻串联,相当于一个多大的电阻接入电路?如果将它们并联,总电阻又会是多少?这些总电阻与分电阻相比,是变大还是变小了? 引出主题: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阻串联和并联时总电阻的计算规律,揭开电阻连接的奥秘。 幻灯片 3:电阻的串联 定义阐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阻依次首尾相连,接入电路中,这种连接方式叫做电阻的串联。例如,手电筒中的电池和灯泡之间的电阻连接,某些电子设备中多个电阻的串联组合。 电路图展示:画出两个电阻\(R_1\)和\(R_2\)串联的电路图,标注电源、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即总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即总电流)。 实验探究思路:通过测量串联电路的总电压和总电流,利用欧姆定律计算总电阻,然后与各分电阻进行比较,得出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幻灯片 4:串联电路总电阻的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两个定值电阻(如\(R_1=5Ω\),\(R_2=10Ω\))、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将\(R_1\)和\(R_2\)串联接入电路,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路中的电流为合适值,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总电流)和电压表的示数\(U\)(总电压)。 根据欧姆定律\(R=\frac{U}{I}\)计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R_总\)。 更换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如\(R_1=10Ω\),\(R_2=15Ω\)),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并计算总电阻。 数据记录表格: | 实验次数 | 分电阻\(R_1\)/Ω | 分电阻\(R_2\)/Ω | 总电流\(I\)/A | 总电压\(U\)/V | 总电阻\(R_总=\frac{U}{I}\)/Ω | \(R_1+R_2\)/Ω | | -- | -- | -- | -- | -- | -- | -- | | 1 | 5 | 10 | | | | 15 | | 2 | 10 | 15 | | | | 25 | 幻灯片 5:串联电路总电阻的规律 数据分析:对比实验数据中计算得到的总电阻\(R_总\)和分电阻之和\(R_1+R_2\),发现两者数值相等(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结论总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用公式表示为:\(R_总=R_1+R_2+...+R_n\)。 理论推导: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U_总=U_1+U_2\)和欧姆定律\(U=IR\),可得\(I_总R_总=I_1R_1+I_2R_2\)。由于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_总=I_1=I_2\),因此\(R_总=R_1+R_2\),推导过程验证了实验结论。 规律理解: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因此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例如,两个 10Ω 的电阻串联,总电阻为 20Ω,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分电阻。 幻灯片 6:电阻的并联 定义阐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阻并列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这种连接方式叫做电阻的并联。例如,家庭电路中的电灯、电视机、冰箱等用电器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 电路图展示:画出两个电阻\(R_1\)和\(R_2\)并联的电路图,标注电源、开关、电流表(分别测量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和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即各支路电压)的位置。 实验探究思路:通过测量并联电路的总电压和干路电流,计算总电阻,然后分析总电阻与各分电阻的关系。 幻灯片 7: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两个)、电压表、两个定值电阻(如\(R_1=10Ω\),\(R_2=10Ω\))、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将\(R_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