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40059

5.5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46页ppt

日期:2025-09-2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163337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八年级,46页,2024,人教,上册,物理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5.4 眼睛和眼镜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视物的原理。 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掌握它们的矫正方法。 知道眼镜的度数表示方法,能解释相关现象。 培养爱护眼睛的意识,了解保护眼睛的基本常识。 幻灯片 3:引入 ——— 我们的 “照相机” 情景展示:展示眼睛的特写图片、照相机的结构图,对比两者的相似之处。 问题提出: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看清周围的物体?它的工作原理和照相机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有些人会看不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眼镜是如何帮助他们看清物体的? 幻灯片 4:眼睛的构造 主要结构:眼球主要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组成。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或感光元件),是成像的部位,上面分布着许多感光细胞。 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能调节进入眼睛的光量,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视神经:将视网膜上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人就产生了视觉。 示意图:展示眼球构造示意图,标注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 幻灯片 5:眼睛视物的原理 原理:眼睛视物的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似。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 “凸透镜” 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产生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大脑对信号处理后,人就看到了物体,而且感觉是正立的像。 与照相机的对比: 眼睛 照相机 角膜和晶状体(凸透镜) 镜头(凸透镜) 视网膜 胶片 / 感光元件 瞳孔 光圈 视神经 图像处理系统 调节作用:眼睛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厚度(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这种作用叫作眼睛的调节。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 幻灯片 6: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成因: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对光的会聚能力太强,或者眼球的前后距离过长,导致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会聚后,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特点: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先经过凹透镜发散,再经过晶状体会聚,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示意图:展示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的示意图和佩戴凹透镜矫正后像成在视网膜上的示意图。 幻灯片 7: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成因: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对光的会聚能力太弱,或者眼球的前后距离过短,导致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会聚后,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特点: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老花眼是远视眼的一种,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矫正方法:佩戴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老花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先经过凸透镜会聚,再经过晶状体会聚,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示意图:展示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方的示意图和佩戴凸透镜矫正后像成在视网膜上的示意图。 幻灯片 8:眼镜的度数 焦度:透镜的焦距的倒数叫作焦度,用符号 “Φ” 表示,即 Φ=1/f,单位是屈光度(D),f 的单位是米(m)。 度数:眼镜的度数等于焦度乘以 100,即度数 = 100Φ=100/f。 举例: 一个焦距为 0.5m 的凸透镜,焦度 Φ=1/0.5m=2D,度数为 2×100=200 度(远视眼镜的度数为正数)。 一个焦距为 - 0.5m 的凹透镜(焦距为负值表示是凹透镜),焦度 Φ=1/(-0.5m)=-2D,度数为 - 2×100=-200 度(近视眼镜的度数为负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