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跨学科实践:降落伞 教学设计 课题 1.3跨学科实践:降落伞 单元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跨学科实践内容,围绕降落伞展开探究。通过对降落伞在空中飞行时间影响因素的探究,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学会应用 “控制变量法” 等科学研究方法,并能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同时,结合降落伞比赛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 2022新课标要求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体会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的应用。会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长度、时间和面积等物理量。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了解降落伞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知道长度、时间和面积的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环节,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合作与交流意识,认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科学探究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对降落伞等航空工具可能充满好奇,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不过,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重点 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特别是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2. 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3. 长度、时间和面积测量工具的正确选择与使用。 难点 1.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具体实施,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归纳,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3.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测量方法及操作。 材料准备 不同伞绳长、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降落伞;刻度尺、皮卷尺;秒表或手表;天平;方格纸;钩码(10g);各种纺织物、塑料膜(制作伞衣用);伞绳;细线;小球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跳伞运动员跳伞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跳伞运动员在空中飞行时间的差异。2. 提问:“为什么跳伞运动员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会有长短区别呢?降落伞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 观看图片或视频,观察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初步想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讲授新课 一、认识降落伞1.介绍降落伞的定义:是一种使人或物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航空工具,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救援等领域。2.展示降落伞的结构图,讲解其主要组成部分:伞衣、伞绳和安全保障装置(悬挂物)。二、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飞行时间的因素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 降落伞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伞衣的形状、面积、材质,伞绳长度,降落高度,总质量等,并记录下来。3.设计实验、制订方案(1)选择合适的仪器:讲解不同仪器的量程和分度值,指导学生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如用秒表计时、用刻度尺测绳长等。(2)正确使用仪器:强调仪器使用前的调零操作,若不能调零需记录初始读数进行修正;讲解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测量方法 ——— 方格法。(3)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