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64347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ppt课件(1)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3734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ppt,鱼我所欲也,19课,人教,下册
  • cover
课件32张PPT。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理思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疏通文意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想要的同时得到正义苟且求得(生存),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祸患,灾难熊的脚掌,为一种珍贵的食品表判断憎恶,厌恶通“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什么手段不可用呢这样的秉性不丢掉不仅仅这是因为因此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与之,乞人不屑也。 古代盛饭用的 圆形竹器古代盛肉或 其他食品的器皿意思是说,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尔,助词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之谓失其本心。 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通“辨”,辨别有什么益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停止,放弃天性,天良。整体感知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又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整体感知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拓展延伸1.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拓展延伸2.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拓展延伸3.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