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等地理学科能力,以及了解地球的运动、世界气候分布等基础知识,但一学期过后,学生可能有所遗忘,之前的认识世界过程中也未运用到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未能从南北极点的视角俯瞰地球;在学习极地地区这节课程之前,已经学习如何认识地区,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学生们虽然没有亲身到过南北极地区,但是媒体有关的报道很多,而且学生们对于这两个特殊的地区很感兴趣,课上利用“极地旅游”“极地考察”等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等资料,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2.能够举例说明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分析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3.分析南北极的气候特征,理解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冷的原因。 4.在地图上认识中国在南极和北极建立的科考站的名称,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5.举例说明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并区分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指出中国在南极和北极建立的科考站的名称,及记住其地理位置 2.难点: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南北极在气候上的主要差异。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 【教学活动一】 【教学活动二】 【导入】 以雪龙2号南极首秀视频导入,介绍今年第41次南极科考已经顺利完成科考任务,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开启极地地区的学习。 教师设计以极地科普馆号召中学生的集结令,以招募极地小卫士为由,开启学习之旅。 【教师活动一】:地图寻踪,引导学生阅读地图自主学习,判断出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活动二】:冰雪世界,通过设计活动探究,进行南极小卫士VS北极小卫士分组,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出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做出总结。 总结,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因为酷寒形成“冰雪高原”,因为干燥形成“白色荒漠”,因为风大被称作“风库”。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111页图文资料,指图回答: 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海域。 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边的亚、欧、北美三大洲部分地区。 【学生合作探究】 认识区域首先要从地理位置入手,而南北极并不是相连的区域,所以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知识,明白观察的角度。 对于难度较小的知识点,通过教师展示或阅读教材上的图文资料,学生独立回答来掌握。 通过小组探究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表格方式知识点清晰方便记忆。 【教学活动三】 【教学活动三】极地探秘, 教师先设计以小企鹅的口吻带领大家认识我国在南极地区的5个科考站的样子,并设计问题:南极科考站为什么都悬空设计? 结合地图认识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并拓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于今年3月成功凭借“雪龙2号”破冰船和北斗导航系统,开辟了航程更短的北极航道。 【教学活动三】极地探秘,结合地图认识南极5个科考站的相互位置以及地理特征,请同学上讲台来指出对应科考站的位置。 【教学活动三】极地探秘,开展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讨论“是否应开放极地旅游” 极地地区不仅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消融,还有现在面临着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石油泄漏导致海洋环境污染。 【学生自由回答】防止被大雪掩埋和利于维持站内的温度。 【学生自由回答】 【极地科学家】极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