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3节平面镜 第1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第3节平面镜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通过身边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并能设计实验,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提炼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2. 学生能进一步分析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解决方案,从而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和事实,提升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教学方式 讨论式、讲授式、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蜡烛、玻璃板、两个相同物体、白纸、刻度尺、笔、课本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新课引入:教师演示蜡烛在“水中燃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燃烧的蜡烛不会被水浇灭?由此引入平面镜的概念。板书课题:§2—3平面镜【过渡语】:哪些镜子能成为平面镜呢?【演示ppt4】平面镜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表面是平整的,叫作平面镜。从平面镜中能观察到物体的像。【演示ppt5】想一想:如图所示,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像;改变人到镜面的距离,像到镜面的距离如何变化 从平面镜中观察周围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像。说一说:1. 像的位置在平面镜 _____(上/前/后).2. 像和物大小_____(相等/不相等).3.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相等/不相等)【演示ppt6-10】 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就必须设法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如图所示,将一张方格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板(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并标出玻璃板的位置。(2)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再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调整棋子B的位置能不能使它与棋子A所成的像重合 重合时,棋子B与棋子A所成像的大小和位置是什么关系 两者重合时,在方格纸上标出棋子A、B的位置,并比较棋子A与棋子B到镜面的距离。 (3)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 能否从白卡片上直接观察到棋子A 的像?(4)改变棋子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根据方格纸上的标记,测量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演示ppt11】交流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和物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方格纸上蜡烛A和B的位置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说明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3)你是怎么知道平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的 白卡纸放在旗子B处,发现白卡片上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演示ppt12】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且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也相等,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演示ppt13-14】交流评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实验出现的问题。1.薄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如果不垂直,会导致怎样的实验后果?2.若在实验中选择的玻璃板较厚,又会导致怎样的实验后果【演示ppt15】:迁移应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复习【演示ppt16】课堂小结【演示ppt17】课后作业 观看表演讨论聆听、思考学生实验、思考、归纳、分析学生实验、思考、归纳、分析听讲、记录学生讨论、思考、归纳、分析师生互动复习听讲、记录 通过互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并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总结平面镜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平面镜,平面镜能成像。教师请学生上台照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进而引导学生对象的位置、大小进行猜测。让学生用日常用的镜子实验,发现不易确定像的位置,也不易比较像的大小关系;再改用玻璃板做实验,发现成的像太暗。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