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冲称象的故事 第1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1~33。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感受生活中数学的魅力。 2.通过课外调查,了解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称重的工具,会认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称重工具,能读出这些工具称出的物体质量。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知道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数学故事,理解曹冲称象原理 1.熟悉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有谁能讲给大家听听? 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没有学生知道就直接播放视频。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2)曹冲称象经过了几个步骤?是哪几个步骤? 视频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 2.探究曹冲称象的原理。 师: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先将大象赶到船上,船会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赶大象下船,放一些石头使船下沉到画线处;最后分几次称出船上石头的总质量。 师:曹冲称象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呢? 引导学生说出经过的步骤,并板书: → → 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这样能称出大象的质量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因为大象和石头在船上画的线一致,石头的质量就跟大象的质量相同。所以称出石头的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 师:根据这个称重的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等量的等量相等,等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师小结:曹冲通过等量转换,将一个较重的大象的质量转化成一个个质量较小的石头的质量之和。 认识质量单位 1.引入学习内容。 师:同学们,曹冲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的质量呀? 因为在古代,没有那么大的称重工具。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各种称重工具越来越先进了,现在可以直接称很重的物体啦! 师:我让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调查,你了解到我们现在有哪些称重的工具?在这些工具上你们发现了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交流自己见过哪些称重的工具。 台秤 电子秤 弹簧秤 天平 体检秤 师:你们认识这些称重的工具吗?说说分别叫什么名字? 学生边说,课件边呈现秤的名称。 师:这些都是称重的工具。在这些秤上找一找,看见了哪些质量单位? 结合学生的汇报,介绍“克(g)”和“千克(kg)”。 师:经过调查,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说斤、公斤、两等。 师:是的,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公斤和两。但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通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认识质量单位) 2.认识克。 师:计量较轻的物品,通常使用“克”作为单位。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在课前自己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 小组探讨,感知物品质量,对物品的轻重有初步认知。 师: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会在自己带来的物品中选择最轻的那个,或者有些物品的包装袋上有标识,直接就可以找到了。 师:我们平常吃的盐,一般1袋就是500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斤。 3.认识千克。 师:计量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课件出示教科书P32下面图片。 师:请大家观察这几个秤上显示的物品质量,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个茄子重1千克,1个西瓜重2.3千克,小女孩体重25千克。 师: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物品的质量都是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称为“公斤”。 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