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5672

2.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学案 (2)

日期:2025-10-2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8次 大小:2377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自然灾害,特点,学案
  • cover
2.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学案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我国的灾种多、灾次频的原因 ⑴ 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⑵ 我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⑶ 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⑷ 季风影响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2、我国自然灾害的危害最严重的灾种: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等 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表现: 旱灾多发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 ← 降水的季变和年际变化大,空间分布不均 洪涝集中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 ←受夏季风、副高势力、雨带进退影响 地震多发区:台、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 台华北(亚太交界)、西南(亚印交界) 滑、泥等集中区:西南地区 ←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 低温冷害严重区:东北地区 ← 纬度高、气温低,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集中区:东南沿海地区 ← 濒临西北太平洋 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我国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 2、东部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影响,使种植业灾情严重。 3、西部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受雪灾、旱灾、虫灾等的影响,使畜牧业灾情严重。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人口 数量多、密度大 稀疏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牲畜掉膘或死亡 三、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灾害带 分布地区 主要灾种 危 害 灾种成因 海洋灾害带 东部和南部海域 台风、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 对海洋渔业、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东南沿海灾害带 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暴雨、洪涝、病虫害、干旱、海水入侵、地面沉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灾情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地势低平,大气环流不稳定,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东部灾害带 地处第三阶梯 暴雨、洪涝、干旱、病虫害、冷冻、地面沉降、盐渍化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平原最集中,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大气环流不稳定,北部气候干旱,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中部灾害带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 地震、滑坡、泥石流、水水土流失、干旱、暴雨、洪涝、病虫害、火灾 对农业、交通建设与建筑物造成危害 我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植被破坏严重 西北灾害带 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干旱、沙尘暴、沙漠化、盐渍化、病虫害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畜牧业造成灾害 是我国的干旱区 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暴风雪、干旱、地震、冷害、冻融侵蚀、雪崩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灾害 地势高,气温低,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练习巩固】 1.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快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 2.广东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有关多发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处于海陆过渡带,突发性气象灾害频率高 B.全年发生的台风是广东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C.春夏的强对流天气带来暴雨、洪涝灾害 D.人口和经济密度高,自然灾害的危害后果严重 3.海南岛和台湾岛属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