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57205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

日期:2025-10-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72448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格式,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3),高中,学年,-2025--2026
  • cover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逆向设计”是指教师在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必须首先关注学习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合适的教学行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从传统教学设计思维———评估往往是教师最后要做的工作,到首先考虑评估方案及预期结果;从部分教师只关注教材内容的输出,到关注学生需要输入什么,在对教学设计进行“逆向设计”的过程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来自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本课上承第9课《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主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与第10课在时间上、内容上互有补充,相互衔接。本课共分为两个子目,分别是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两个子目间存在着前后因果逻辑关系。第一个子目主要是从时序上梳理了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在初中九年级教材《世界历史》上下册中已经有所涉及,只不过初中内容较为浅显,知识点分散在多个单元之中,学生很难有一条清晰的脉络,本课内容则是把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世界贸易发展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主线,是对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提升、归纳、总结。第二子目以茶叶、服饰及钟表为例,介绍了随着商品流动所带来的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内容里既有中国茶叶、服饰对西方的影响,也有西方服饰、钟表等对中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文化交流的内容、传播的速度、影响的范围比之新航路开辟前与日俱增,这种变化是伴随着近代以来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而出现的。随着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起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与文明在不断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近代全球贸易网形成的情况,以及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并能够认识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课程标准》要求本课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同地区的商品蕴含着此地的特色文化,不同地区商品的流动、交换本身承载着文化的交流,就本课内容而言,近代以来的文化交流是伴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而不断拓展的,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时段的发展演变才逐渐编织成一张席卷全球的贸易之网。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引导学生梳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关注贸易的发展与文化的扩展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商品的流动在其间扮演何种角色?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学过《纲要(下)》和选必2中有关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贸易逐步拓展的相关内容,与本课有交叉性知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所掌握,不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而学生对于第二子目的内容接触较少,是学生感兴趣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第二子目,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贸易和商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融合、互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旧知识与新内容融会贯通,删繁就简,为突破新课的重难点内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留出较为充足的时间。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梳理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通过时空定位,认识到在近代以来的时空背景下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发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2.学生能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方法,分析概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