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课时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 * * * * 学科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能准确描述不同纬度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能结合地球公转轨道位置与黄赤交角,解释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对称差异; 能将公转地理意义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关联 综合思维 能综合分析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地轴倾斜等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产生 能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动态分析某一地区全年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其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联 人地协调观 能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适应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现象; 能分析人类如何合理利用公转地理意义,认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 通过理解黄赤交角对公转地理意义的决定性作用,认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形成人类活动需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 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观测活动; 能使用地球仪、光源等工具模拟地球公转过程,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验证昼夜长短、极昼极夜范围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能将观测或模拟结果与理论知识结合,分析实际问题 * * 学习重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重点 难点 * * 课程导入 你有上述或类似情形的经历吗?如果有,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 每年夏至日(6月21日前后)当地时间正午时刻,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都会出现图示的人影现象。试解释这一现象的成因。 你所在地的正午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吗?观察当日当地正午时分人影的长短、方向等情况,预测后续若干天正午影子长短和影子方向的变化趋势,并解释原因。 * * CONTENTS 目录 1 正午太阳高度 2 昼夜长短变化 3 四季与五带 * * 课前复习: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黄道所在的平面就是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26′。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 * * 课前复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的公转运动中,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在地球表面的位置(简称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26′和南纬23°26′之间来回移动。 人们把北纬23°26′纬线称为北回归线,南纬23°26′纬线称为南回归线。 *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3°26′N 23°26′S 0° 春分日(3.21前后) 夏至日(6.22前后) 秋分日(9.23前后) 冬至日(12.22前后) 春分日(3.21前后) 6月21日前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纬23°26′,逐渐南移; 9月22日前后(北半球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12月21日前后(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纬23°26′,随后北移动; 第二年的3月20日前后(北半球的春分日),太阳再次直射赤道。 *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 正午太阳高度 01 * *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日出 上午 正午 下午 日落 太阳高度0° 太阳高度0° 太阳高度最大 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 * 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在一日的正午时刻达到最大值,此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α)。 * * 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所在经线上 * *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太阳光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H) α° 太阳直射点 H=90°-纬度差 纬度差:当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 *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①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 太阳高度角 ②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