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6304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案 (2)

日期:2025-05-0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8次 大小:5713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影响,学案
  • cover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 1.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和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重点) 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重难点) 课前自主导学 活动1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合理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的影响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的影响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活动2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1)最重要的灾损:人员伤亡。 (2)最活跃的受灾体:人口。 (3)影响人自身易损程度的因素: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 易损程度 减轻 1.为什么说人是最脆弱、最活跃的受灾体? 【提示】 一切灾害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同时,人的各种行为可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活动3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缩小”灾情;相反,也会“放大”灾情。 2.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2.为什么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的作用?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条件,从而减小损失。例如,防护林建设可有效减少荒漠化。 活动4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 只有灾变,没有灾害。 2.人类社会时期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大致如下: 课堂互助探究 探究1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问题导思】  1.试举人类的合理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有哪些有利影响? 【提示】 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 2.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提示】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 1.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2.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例1 (2013·安庆质检)某学校师生在该区域公路修筑前后,对该区域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修路后,小河的含沙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2)修路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是_____,为什么? (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最有效的补救措施是_____,长远措施是_____。 【思路点拨】 根据图中信息,修路后植被被破坏,易引起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且破坏坡脚,易引起滑坡的发生。 【解析】 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修建公路破 出卷网坏了植被,使岩体、土体变得疏松,且坡度增加,这样一来,该区可能面临滑坡的危害,因而要加固山坡和恢复植被。 【答案】 (1)含沙量增加。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山体变陡,岩体和土体变疏松,水土流失加剧。 (2)滑坡 岩体、土体疏松,山坡变陡。 (3)加固山坡 植树种草 探究2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问题导思】  1.根据教材P19案例1,分析人类怎样减轻自身的易损程度? 【提示】 加强灾前防范意识,采取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