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65764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共40张PPT内嵌视频)

日期:2025-10-0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702688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地球,圈层,结构,课件,4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目前人类最多往地下的打井深度也只有10几千米,这对于地球6371千米的平均半径来说只是皮毛。 导入 思考:我们如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球内部圈层有哪些特点呢?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⑴通过学习,掌握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⑵通过学习,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基本情况。 ⑶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 学习任务 1.什么是地震?在图1-17上准确找到震源、震中、震中距和等震线。 2.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是什么? 3.分析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一种自然灾害。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一个震级。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多个烈度。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震性等 学习任务 4.什么是地震波?列表对比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体 地面感受 破坏程度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快 慢 固、液、气 固 上下震动 左右摇晃 弱 强 波速随介质的变化而变化 结合《同步练习》的教材导学部分 一、地震和地震波 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地震: 评讲 节选电影唐山大地震 一、地震和地震波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③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④震中距: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评讲 地震波 1. 概念: 2. 分类: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名称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波速变化 纵波(P) 快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横波(S) 慢 固体 纵 波: (P波) 横 波 (S波) 评讲 3. 传播特点: 展辨 先小组内核对导学案答案,并辨析记录发现的问题和疑惑。 自由展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导学案答案 【基础感知】 1. 分类 别称 概念 速度 通过介质 共性 地物表现 横波 s波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慢 只能通过固体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左右摇晃 纵波 p波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上下颠簸 地震来临时,人们在地面上和在水上的感觉有何不同? 思考: 地面上:先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水面上:只会上下颠簸 通过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索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评讲 地幔 地壳 横波 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s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6371 33 2900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纵波、横波波速速度加快 纵波波速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地核 ,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原、高山地区可达60~70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最表层) ①位置: 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厚度: ③主要组成元素: ④组成物质: (地壳上层)硅铝层: (地壳下层)硅镁层: 铝减少,镁、铁比重增加,该层连续分布。 硅和铝的比重大些,该层分布不连续,大洋底部缺乏。 大陆部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球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评讲 【基础感知】 2. 圈层 范围 平均厚度 分布规律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 17千米 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合作辨析】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