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单元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写 作 1.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弄懂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语言运用) 2.培养仔细观察、善于辨别、勤于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 3.在写作实践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灵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注意锤炼语言,提高说明文的写作水平。(审美创造) 素养目标 重难点 1掌握“抓事物特征”的核心方法,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准确提炼并运用说明方法凸显事物独特性。 2.在写作中灵活整合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使语言兼具准确性(科学特征)与感染力(审美特征)。 情境导入 在自然的奇妙造物中,每一片树叶虽归属于同一棵树,却拥有独特的轮廓与纹理,仿佛大自然在诉说着万物各有千秋。正如树叶般,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尽管同属书写工具,却各有其独特之处。铅笔给予我们修正的机会,钢笔流淌出的是沉稳的墨迹,毛笔挥洒出的是艺术的韵味,而圆珠笔则带来了流畅的书写体验。这些细微之别,正是我们在撰写说明文时需要洞察和捕捉的。因此,写好说明文,关键在于观察入微,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让读者透过文字,洞悉事物的独特魅力。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1)注意观察和比较。在观察中通过比较找出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相互区别的地方,把握住所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就容易把文章写清楚了。同时,既要注意事物的总体面貌,也要观察其局部。 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请你根据说明内容,猜猜写的是哪种动物。 新知探究 “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嘴巴是三瓣的,一双眼睛又红又亮,两只耳朵很长。” 你能看出写的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 因为没能说清这种事物自身独有的标志,所以不好猜。 继续观察,分析其形态:它还有哪些标志? 新知探究 (2)发现共性。也就是说,除了突出每个事物的独特之处,还要注意表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比如,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园林都有不同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也各有特色,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点。但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点,让读者对苏州园林之美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新知探究 无锡寄畅园 如: 杭州郭庄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布局(如镂空花墙分隔院落),正是江南园林共性:无锡寄畅园回廊透景、杭州郭庄漏窗借景,均以虚实分割拓展空间层次,形成“咫尺山林”的意境。 新知探究 (3)查阅有关资料。恰当引用资料,有利于说清楚事物的特征。 例:莫高窟彩塑最独特的“薄肉塑”技法,将立体泥塑与平面壁画交融———据《敦煌艺术研究》记载,第259窟北魏禅定佛像“泥层厚度不足3厘米,却以浮雕手法在壁面营造立体光影”,这种“半塑半绘”工艺是其区别于其他石窟的核心特征。 新知探究 直接引用专业数据(3厘米厚度)和术语(薄肉塑),用权威资料精准锁定艺术形式的不可替代性,避免描述空泛。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识藤野·人物画像 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通过对比宫殿与园林的布局差异,突显苏州园林“自然之趣”的核心特征。 ②“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以白描手法具象化“隔而不隔”的视觉效果,强化空间层次感。 (4)要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运用生动的说明方法,既能突出事物的特征,也可以避免文章的枯燥乏味。 新知探究 a作比较;b摹状貌;c举例子。三种方法交织,既精准概括“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共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