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 【教材简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6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能够组装和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探究物体导电性能,教学内容主要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学生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发展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加深对电的理解。第二部分是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分析电器元件各部分导电情况。学生明白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案例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普及安全用电事项。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完整实验计划。四年级学生往往会将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为这个物体的性质是相同的,在实验中容易出现错误数据。并且只能借助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判断,甚至想象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所以要强调细心观察、实测求证的培养,每一种检测都要达到两次以上。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本节课会继续在小组分工上提供帮助策略。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能够举例说出具体的材料名称,知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思维: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先预测后检测,按照是否容易导电进行分类,理解导体与绝缘体。 探究实践:在实验计划中学会与别人合作,养成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 在检测中尊重事实的实证,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物体的不同材料,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难点:能够正确看待导体与绝缘体,明白它们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聚焦引入(预设5分钟) 1.出示图片,提问:在连接电路时,我们需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物体,发现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构成,且导电性能也不同。 二、设计实验,检测导电性(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回形针、橡皮、钥匙、导线、木制铅笔、铁钉、粉笔、塑料尺、干树枝、金属纽扣、1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1.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们的导电性?(预设:电路检测器) 2.复习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 提问:谁来给大家演示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并说明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在检测前,电路检测器要进行自检。每个物体检测至少2次,小灯泡发光,则说明是导体。 4.归纳总结实验计划。 出示实验记录单。 提问:现在实验篮里面有很多物体,哪些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根据刚才举例分析,谁来说说实验步骤? 出示要求: (1)自检:组装电路检测器,并检查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2)预测:猜测待测物体是否能点亮小灯泡,记录在预测栏中。 (3)检测:每种材料要检测2遍,并记录检测结果。 (4)对比:将能亮和不能亮的物体进行分类,比较有什么异同。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引导介绍:仔细观察物体是由哪些材料构成,检测头是否都与同一材料接触,同一材料检测两次。 6.学生交流汇报。 提问:根据检测,能让小灯泡发光的物体和不能发光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对预测和实测结果不同的情况,说说预测时是怎么想的,通过检测后,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引导介绍:我们把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