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古诗词诵读 素养目标 1.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语言运用) 2.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3.积累阅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语言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四首古诗词诗意,深入剖析诗歌意象内涵。 2.体会诗人情感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3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毛诗序》中说,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思涌动,便发而为言为诗。那生活中怎样的境遇和感受会让诗人情思涌动、流淌,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呢 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思是否也会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以及微妙的变化 诗人的情感在诉诸文字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首古诗词,从中寻找答案吧! 第一课时 《峨眉山月歌》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诗歌整体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问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勾勒出秋夜月映江水之景。结合李白初离蜀地的背景分析:这景色背后诗人怀揣怎样的情感 【提问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在这两句中抒发了何种情感 又是运用怎样的方式将这份情感传递给读者的 【回答1】景物: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清溪、三峡、渝州。 画面:整首诗歌构成了一幅秋夜行船图。峨眉山头高悬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清澈的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缓缓流动。诗人在夜晚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一路伴着明月前行。 【回答2】当时李白正值青年,初离蜀地踏上闯荡之路,怀揣理想的他对未知世界满怀憧憬,追求梦想的喜悦让笔下的景色也变得动人心弦,巧妙将心境融于景色之中。 【回答3】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离乡的惆怅。 “思君不见”直抒胸臆,直接表明对友人的想念,简单四字,情感真挚强烈。诗人在秋夜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洲向三峡进发,在行程叙述中,借事抒情。一路虽有明月相伴,但仍无法缓解对友人的思念,更凸显出离别的惆怅,这种情感在叙事中层层递进,感染力十足。 《江南逢李龟年》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 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概括诗歌开头两句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寻常见”“几度闻”的表达效果,探究这两句在全诗 情 感 表 达 中的作用。 【提问 2】诗歌后两句中“落花时节又逢君”别具韵味,请分析“落花”意象的内涵,以及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传达自己复杂情感的 【回答1】主要内容:诗人回忆往昔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见到李龟年演出、多次聆听其歌唱的情景。 表达效果:“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了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