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0327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8273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 cover
平 均 数 1、教学内容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主要包括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本课参考刘加霞教授的理论。算法水平: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概念水平:会求平均数,知道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量值,受极端数据影响等特性。统计水平:在前两个水平基础上,能够解释并体会平均数作“代表”的合理性。 因此平均数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其统计意义,形成数据意识。 2. 核心素养内涵表现 “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的重点目标是“数据意识”、“应用意识”。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样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对应到平均数一课中,数据意识的素养内涵具体表现为:感悟数据抽取的“随机性”;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抽取的数据不同结论也可能不同,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平均数就能够确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区间性、敏感性、虚拟性等特征;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与预测,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应用意识的素养内涵具体表现为能够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设计思路 基于学业要求确定本课地位:2022年版课标对平均数内容的学业要求是:知道用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数,能描述平均数的含义;能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可见平均数的学习是小学从数据意识向数据观念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在平均数学习中,能力目标从收集、整理数据引向数据分析以及预测推断。 基于教学误区选择学习方式:曹培英教授在悦远名师研讨会上对于平均数教学指出两个误区,一是用平均数使比赛“公平”,比赛公平要靠规则和执行。二是人数不等请平均数帮助,其实人数相等只有总数也不行。由此确定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来设计学习。 基于社会背景设计真实情境:国家一直以来较重视中小学生的体重、身高等健康情况,2023年浙江省出台《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项目》,国家自2024年3月起启动“体重管理年健康三年行动”。而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当下较多的地区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普遍超高,平均身高偏低,睡眠时间不足。因此,我们确定“调研我们班一个小组的身高情况”为驱动任务,引入平均数学习与运用。 基于上述思考,本课采用“调研一个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这一真实任务,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平均数的意义、算法和特征,再运用平均数知识来分析诊断班级体重、身高、睡眠情况,从而产生对自我身高、体重、睡眠进行管理的意识,实现数学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 1. 学情调研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于“平均数”是有一定的认知的。从前测分析来看,听说过“平均数”的学生占90.7%,能够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正确指出平均数的占83.7%,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的占76.7%,其中90.9%采用“求和均分”的方法,9.1%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特征,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唤醒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指向自我生活的规划和管理是本课的持续生长力。 2.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尝试用一个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