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天气特点的认知能力。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天气的各种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人地协调观:深刻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人类应适应和保护天气环境的观念,通过对生活中天气与人类活动关系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天气、记录天气数据、制作天气图表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区人们穿着差距这么大?” 讲授新课 知识一.气温 1.气温的含义: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测定: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与平均气温最低的月份之差。 知识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阅读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首先看不同等温线的数值,其次看等温线的疏密,最后看等温线的走向。 (1)数值越大,温度越高,反之则温度越低; (2)等温线越密,说明区域内温度差异越大; (3)另外,从全球来看,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想一想,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规律一: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规律二: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规律三: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规律四: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3.等温线的判读: (1)判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为北半球, 等温线数值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2)判季节:陆地气温>海洋气温,为夏季;海洋气温>陆地气温,为冬季。 (3)判海陆: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冬季:海洋气温>陆地气温 知识三.降水 1.降水的含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基本条件: (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2)空气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凝结核:是指大气中的水汽能在其表面凝结而成云滴(液态或固态)的悬浮微粒 3.降水量的测量:降水量一般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器由雨量筒和与之配套的量杯组成。现在常使用具有自动记录降水量功能的测量仪器,降水量的测量更加准确、便捷。 4.降水的类型: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三种主要类型。 知识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示:(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知识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将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直观的方式加以表示。学会阅读和使用这些资料,能快捷地了解和比较各地气候的特点。 课堂总结 本节课围绕 “气温和降水” 展开,我们学习到气温是大气的冷热程度,通过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气温衡量,其在一天中,陆地最高温约在午后 2 点,最低温在日出前后;一年里,北半球陆地最高温在 7 月,最低温在 1 月 。等温线可展示气温分布,规律为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且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降 0.6℃ 。降水指从大气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降雨是主要形式,用雨量器测量,单位为毫米 。其分布规律为赤道附近多,两极地区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多,西岸少;中纬度沿海多,内陆少;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气温与降水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深远,如影响农业种植类型与地域分布 。希望大家课后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