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图书角》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图书角》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探索加法的算理与算法,会口算简单的百以内加减法”,“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学业要求方面: 能熟练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加法。能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数的加与减(二)》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基础上的重要延伸,是后续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及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掌握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是本单元的核心,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运算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教材以“图书角”为生活情境,引出计算两类图书(动物类、海洋类)总本数的实际问题,即计算“28+4”和“28+16”。通过“摆小棒”这一直观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进位加法计算方法(数的组成分解法、凑十法)的过程,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教材注重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并在比较中体会算法的本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具备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简单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意愿。具备初步的根据情境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 从“不进位”到“进位”是一个思维上的跨越。学生容易在口算时忘记进位,对“个位满十进一”的算理理解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运用“凑十法”时,对于“拆哪个数”、“凑哪个数”的策略选择不够灵活。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和生动有趣的情境。“图书角”、“吸纸屑”等贴近校园生活的场景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小棒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算式,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能读懂他人的方法,能在不同方法的对比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运算策略得出结果,发展运算能力。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捆(每捆10根)、磁贴或卡片(数字、运算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出示口算题: 5 + 9 = 11 + 5 = 20 + 40 = 36 + 23 = 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开动小脑筋,热热身!看看这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想一想,这些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学生: 5+9=14, 11+5=16, 20+40=60, 36+23=59。 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整十数加法、100以内不进位加法,为新知(进位加法)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技能上的铺垫。 二、导入 课件展示“图书角”情境图, 问:“关于动物和植物,你能和同学们分享哪些小知识呢?”(短暂交流后)“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大家都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知识的?” 师: “是啊,多读书能让我们知道很多知识!瞧,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就有很多百科类图书。老师整理了一下,(课件聚焦动物和海洋类图书)看,这是关于动物的书,有28本;这是关于海洋的书,有16本。旁边还有《海洋中的植物》16本,《陆地上的植物》37本。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引导: “嗯,求‘一共有多少本’,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