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第二课时) 1.生命观念:学生能基于结构与功能观,阐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理解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观点。 2.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生物学现象。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态度责任:让学生认识到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关注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教学重点:四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昆虫的特征及各类动物在进化中的地位和适应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同学们,周末大家都爱出去玩吧,公园、郊外都是好去处。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地方不仅有咱们人类,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在湿润的泥土里,藏着勤劳的蚯蚓,它们默默耕耘,让土壤更加肥沃;草丛里,蝗虫时而隐匿,时而跳跃,吃着鲜嫩的青草;在潮湿的墙角或者绿植叶片上,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慢悠悠地爬行;还有那河边的石头下,藏着横行的小螃蟹;花园里,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这些小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大家族,它们的形态、习性千差万别。 学生认真聆听老师讲解,结合生活经验。尝试判断老师提到这些分别属于什么动物? 新知探究 探究一:在湿润的泥土里,藏着的默默耕耘的蚯蚓是哪类动物? 1.环节动物 形态结构:展示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教师指出蚯蚓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使它的运动更加灵活。用放大镜展示蚯蚓体表的刚毛,讲解刚毛能与土壤表面的颗粒相互作用,辅助蚯蚓运动。介绍靠近蚯蚓前端的环带,说明其与生殖有关。 生理功能:通过动画演示蚯蚓的呼吸过程,解释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体壁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氧气可溶解在体表的黏液中,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则通过相反的过程排出体外。 生活习性与适应性:引导学生思考蚯蚓为何生活在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潮湿的环境能保持体壁湿润,利于呼吸,而丰富的腐殖质为其提供了食物来源。 探究二:草丛里跳跃的蝗虫是哪类动物? 2.节肢动物 地位与代表动物:告知学生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已命名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展示蝗虫、蜜蜂、蝉、蝴蝶、蚊、蝇、蜘蛛、蜈蚣、虾、蟹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 学生预习课本,结合视频,识记。 [思考与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进行作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知探究 蝗虫的结构与功能:分发蝗虫标本,让学生分组观察蝗虫的身体分部。教师讲解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摄食中心,有触角、单眼、复眼和口器;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后足发达适合跳跃,两对翅,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善于飞行;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两侧有气门,是气体出入的门户,气管才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真正器官。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结合图片和动画,总结出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支持和保护体内柔软器官,还能防止水分蒸发,但会限制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与人类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总结,有利方面如螃蟹可食用提供动物蛋白、蜜蜂能帮助植物传粉、蜈蚣可入药、果蝇是遗传学实验材料;有害方面如蚊子、蜱虫传播疾病,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