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5528

第五章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阶段验收评价(课件 学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日期:2025-10-13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94070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五,第二,必修,2019,人教,化学
    一、主干知识———在微点判断中澄清 1.判断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叙述的正误 (1)硫在自然界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 (  ) (2)硫与Cu共热生成CuS。 (  ) (3)SO2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 (  ) (4)Cl2、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均先变红最后褪色。 (  ) (5)澄清石灰水通入X气体变浑浊,说明X一定为CO2。 (  ) (6)浓H2SO4使CuSO4·5H2O变为白色粉末,体现了浓H2SO4的脱水性。 (  ) (7)Cu与浓H2SO4共热有SO2生成,浓H2SO4只表现强氧化性。 (  ) (8)浓H2SO4与足量Zn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只有SO2。 (  ) (9)SO2具有较强还原性,不能用浓H2SO4干燥。 (  ) 2.判断下列有关氮及其化合物叙述的正误 (1)氮是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 (  ) (2)N2性质稳定的原因是N2分子中含N≡N。 (  ) (3)NO、NO2均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  ) (4)NO2易溶于水且与H2O反应生成HNO3,故NO2为酸性氧化物。 (  ) (5)NO2与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2。 (  ) (6)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故NH3为电解质。 (  ) (7)NH3的催化氧化可以直接生成NO2。 (  ) (8)NH3通入盐酸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3+H+N。 (  ) (9)稀HNO3与稀H2SO4均与Fe反应生成H2。 (  ) (10)常温下,Fe、Al投入浓H2SO4或浓HNO3中均不反应。 (  ) (11)Fe与稀HNO3反应一定生成Fe(NO3)3。 (  ) (12)浓HNO3与过量Cu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只有NO2。 (  ) 3.判断下列有关无机非金属材料叙述的正误 (1)无机非金属材料大多数含硅、氧元素,不含金属元素。 (  ) (2)硅酸盐材料一般包括陶瓷、玻璃和水泥等。 (  ) (3)高纯硅可以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  ) (4)SiO2可与酸、碱反应,故SiO2为两性氧化物。 (  ) (5)光导纤维、Si3N4和碳纳米材料均为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  ) (6)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可以用橡胶塞或塑料塞。 (  ) 二、综合思维———在知识融会中贯通 (一)硫及其化合物   [注意] ①浓H2SO4具有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②SO2具有漂白性、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综合训练] 1.(2024·广东十五校联考)硫元素常见化合价及其常见物质类别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X是H2S B.Y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将X与Y混合,不能生成硫 D.硫燃烧可以生成SO2 2.若将铜丝插入热浓硫酸中进行如图(a~d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Cu与浓硫酸反应,只体现H2SO4的酸性 B.a处变红,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 C.b或c处褪色,均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D.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说明反应中无H2O生成 3.(2023·北京卷)蔗糖与浓硫酸发生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过程①白色固体变黑,主要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B.过程②固体体积膨胀,与产生的大量气体有关 C.过程中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 D.过程中蔗糖分子发生了化学键的断裂 (二)氮及其化合物   [注意] ①NH3可以用NH4Cl和Ca(OH)2共热制取也可以用浓氨水与CaO(或NaOH)作用制取。②浓HNO3具有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的特性。   [综合训练] 4.(2023·广东卷)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NH3喷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5.(2024·北京朝阳一模)测量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NO、NO2)含量的方法如下: ①在高温、催化剂作用下,NO2分解为NO和O2;②再利用O3与NO反应,产生激发态的NO2(用N表示),当N回到基态NO2时,产生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可获知NO的浓度,二者呈正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基态NO2与N具有的能量不同 B.NO2在大气中形成酸雨:4NO2+O2+2H2O4HNO3 C.O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