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6604

第四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 18 水蒸气凝结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167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四,单元,三态,变化,水蒸气,凝结
  • cover
18.《水蒸气凝结》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水蒸气的凝结》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三课时。本单元围绕水的三态变化展开,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不同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小水珠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如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壁出现小水珠、冬天窗户玻璃上的水珠等,引发学生对小水珠形成原因的思考和探究。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通过呈现一系列生活中出现小水珠的场景,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第二部分探索,安排了小水珠形成的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会凝结成小水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第三部分研讨,在学生经历探索活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更多小水珠形成的现象,并尝试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汽车车窗内出现白雾影响视线该如何解决等,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基本了解,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凝结现象并不陌生,如常见的露水、烧水时壶盖上的水珠等,但大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和研究过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对于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缺乏深入理解。此外,虽然学生对对比实验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设计对比实验时,思维可能不够严谨,在控制变量、明确实验条件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且学生在知识迁移运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学生能够认识凝结现象,清晰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科学思维:通过对生活中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提出关于水蒸气凝结的有价值问题,并能合理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3.探究实践:熟练设计对比实验,准确探究小水珠的成因,提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归纳能力。 4.态度责任:在实验探究中,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踊跃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观点;感受生活中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精准探究出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即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设计严谨的对比实验,有效控制实验变量,准确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图片、实验操作视频、相关科普动画等。 2.实验器材:每组准备相同烧杯 2 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片 2 块、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镜子、冰块、湿毛巾。 3.其他:实验报告单、安全提示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动画短片:冬天,小朋友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立刻蒙上一层 “白雾”,变得模糊不清。 教师提问:“小朋友的眼镜片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白雾’呢?这些‘白雾’是什么?” 生:空气中的水蒸气变的。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水蒸气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1.生活现象回顾: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出现过小水珠?” 学生可能回答:秋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烧水时锅盖上的水珠、冬天对着镜子哈气时、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的水珠等。 提问:“关于这些小水珠,你们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小水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等。 2.大胆猜想 问: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当引导。 生:水蒸气遇到冷的东西会变成小水珠。 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