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身高的变化(两组数据的比较) 教材第64页“试一试” 1.在实际情境中,能综合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1.能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比较数据的方法。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学生准备:统计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演示、讲授、画图指导。 学习方法:画图指导、比较等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生:有两条折线;两条折线易于区分;便于对两种数量作比较。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身高的变化(两组数据的比较)”。(板书课题) 1.提出问题。 师:笑笑想比较甲、乙两班各10名同学的身高情况,看看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比较?与同伴交流。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要比较甲、乙两班10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可以比较的项目有很多,比如可以比较两个班级10名学生中最高的身高;也可以比较两个班级10名同学的平均身高;还可以把两个班级10名同学的身高进行分段统计,然后通过折线统计图来进行比较。 下面是两个班各10名同学的身高,按照你的方法比一比。(单位:cm) 甲班:132,155,134,147,164,159,143,154,153,155; 乙班:148,152,147,149,148,149,143,153,152,154。 2.分析解答。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一下。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方法一:计算最高身高与最低身高的差。(板书) 甲班同学中最高的身高是164 cm、乙班同学中最高的身高是154 cm,也就是说甲班同学的最高身高高于乙班同学最高的身高。但是观察上面数据我们发现:甲班同学中最矮的身高132 cm小于乙班同学中最矮的身高143 cm。这就说明了甲班同学的身高差距较大,比较分散;乙班同学的身高差距较小,相对比较集中。 方法二:比较平均数。(板书) 甲班:(132+155+134+147+164+159+143+154+153+155)÷10=149.6(cm)。 乙班:(148+152+147+149+148+149+143+153+152+154)÷10=149.5(cm)。 甲、乙两班10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比较接近。 方法三:分段统计、绘制统计图。(板书) (1)分段统计。 甲、乙两班10名同学身高分段统计表 身高段/cm 135以下 136~140 141~145 146~150 151~155 156以上 甲班人数 2 0 1 1 4 2 乙班人数 0 0 1 5 4 0 (2)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可以看出,甲班10名同学的身高相对比较分散,乙班10名同学的身高相对比较集中。 (3)归纳总结。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和解答,你们有哪些收获? ①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极端数据不能看出这两组数据的分布情况以及集中趋势。 ②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往往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只能反映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③可以把两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然后绘制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样能清楚地看出数据分布状况以及集中趋势。 本节课在理解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身高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如何利用平均数、分段统计和绘制统计图的方法解决身高问题。 1.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 2.选用相应单元的课时练。 身高的变化(两组数据的比较) 1.分别比较两个班10名同学的最高身高和最低身高。 2.比较两个班10名同学身高的平均数。 3.分段统计、绘制统计图。 教学中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平均数、分段统计和绘制统计图的方法解决身高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