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85923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三上1.1《分享调查结果》(教案)

日期:2025-10-27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8506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教版,三上,分享调查结果,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享调查结果》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分享调查结果》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培养量感,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感知物体轻重,通过调查、操作认识称重工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根据物体特性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材分析 教材以生活中称重物体的真实情境为依托,通过从食品包装中提取净含量数据,体会单位应用的现实意义。辨认不同物体的重量所使用的质量单位,建立轻重物体使用不同单位的直观认知;接着通过讨论有关质量单位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辨认具体重量单位,过渡到称重物体的工具,认识盘秤、电子秤、天平等工具的功能差异,培养工具选择能力,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是培养学生量感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首次系统学习“克”与“千克”,为后续学习吨、解决质量问题奠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称重物体的经验,接触过“斤”、“公斤”的概念,但尚未系统、清晰地掌握称重物体所使用的工具和质量单位,对知识的理解较浅显。三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能较好地动手操作,但要建立有关物体的具体的量感,需要借助大量直接经验和活动辅助理解。学生对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兴趣浓厚,喜欢通过亲身经历、直观感受获取知识,但在概括能力和总结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调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初步感受有的食品用“克”作单位,有的食品用“千克”作单位。 2.通过观察、操作、记录、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 3.初步认识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认识常用称重工具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与形态无关”,灵活选择工具和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秤、天平、砝码、食品包装袋(标有净含量)、1元硬币(约6g)、1kg大米 学具:学生课前完成的《家庭食品调查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出示PPT“超市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观察这张超市购物图(PPT展示),爸爸轻松地提着米袋,小朋友开心地抱着盐袋。老师很好奇———为什么两人都觉得很轻松呢?” 讨论: 问题1:为什么爸爸拿米很轻松,孩子拿盐也很轻松? 提示:仔细看包装袋:米袋写着‘净含量10kg’,盐袋写着‘净含量400g’。 师:这些数字和字母代表什么?‘净含量’又是什么意思? 师:这些疑问都指向‘物体的重量’。今天,我们就通过大家的调查结果,揭开质量单位的神秘面纱! 观察情境图并思考 自由表达生活经验 尝试解读“净含量”含义 利用生活场景制造“重量感知”冲突,激活前经验; 聚焦“净含量”概念,直指质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kg/g”符号的直观呈现,自然引入本课核心概念。 二、探究 任务1:调查结果分享 师:课前同学们调查了家庭食品,请分享组内最有意思的发现! 小组展示《食品调查表》(如大米5kg、食盐400g) (1)交流整理的结果,每种食品净含量的单位是什么? (2)观察不同食品用的质量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追问: 问题1:这些食品用了什么单位?能否分类? 问题2:为什么大米用kg,食盐用g?背后有什么规律? 问题3:(展示饮料瓶)500ml是质量单位吗?ml和g有什么区别? 板书:原来,像大米这样较重的物品用千克(kg),像食盐这样较轻的物品用克(g)! 任务2:称重工具探索 师:要准确知道物体重量,需要工具帮忙。(展示实物秤具)这些工具你见过吗? 讨论与交流 (1)你能说出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