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宋·姜夔 知人论世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一生未入仕途,过着清客生活。他多才多艺,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自己填词,自己谱写曲调),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风清丽典雅,以韵味悠长、意境空灵、色泽清冷立于词林。生前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解题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扬州慢 写作背景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与金隔淮相守,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扬 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jì),荠(jì)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shǔ)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kuī)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kòu)/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 夔 诵读诗歌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满眼 雪止天晴 年号纪年+干支纪年 悲伤的样子 扬州的别称 创作,谱写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研读小序 低沉悲哀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序中表明本词情感基调的是哪个字? 悲 相关句子 主要信息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时间地点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别人评价 何为“黍离之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毛亨《诗序》 何为“黍离之悲”? 2700年前,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来周王室一个大夫路过曾经的都城———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已夷为平地,遗址上已经长满了附近农民栽种的庄稼,他不禁伤心落泪,吟唱出了一首著名的诗歌———《黍离》。由此衍生出一种情感,叫“黍离之悲”。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五 赏析诗歌———上阙 思考探究: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评价扬州城现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