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87289

1.2 测量:实验探究的基础 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239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测量,实验,探究,基础,教案,教科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 1.2 测量:实验探究的基础 【知识要求】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2.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用表测量时间。 【教学重难点】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秒表的读数。 毫米刻度尺、三角板、盒尺、机械秒表、电子秒表 播放PPT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眼见一定为真吗? 通过对比或测量可以知道,眼见不一定为真。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在体检时,我们的身高那一栏通常会填上160、165、168等数字,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1.单位: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公认的基准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个公认的基准称为一个单位。为了便于各国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作国际单位制,简称SI。 教师提问:我们在小学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什么呢?常用的单位还有哪些呢? 2.长度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 (2)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例题讲解: 【例1】下面长度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23cm=23cm×10-2m=0.23m B.65mm=65÷(10cm)=6.5cm C.41cm=41×10dm=410dm D.16m=16×10dm=160dm 【解析】A选项中,将原单位cm代入运算,使最终单位为“cm·m”,故A选项不正确。B选项中,“65÷(10cm)”的实质是“”,这样,最终单位不是cm,故B选项不正确。C选项中,1cm不等于10dm,该选项中的进率是错误的,故C选项不正确。只有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D 二、测量长度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教师展示毫米刻度尺、三角板、盒尺,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分度值? 学生回答:分度值是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教师补充说明: (1)测量范围,决定着一次能测出的最大值。 (2)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测量的精确程度。 教师提问: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观察哪些? 学生回答: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测量范围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学生参照课本“实验探究”:测量教科书的长与宽。教师巡视指导后归纳总结。 2.刻度尺的使用: (1)放,刻度尺要紧靠被测量的物体,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并且与被测边平行。 (2)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即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3)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教师提问:如果零刻度线磨损或模糊不清了,怎么办? 学生回答:可使用其他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读数时,被测长度应为两端所对应的刻度值之差。 3.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测量者的能力水平,测量方法的科学性。 (3)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的方法。 (4)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在正确的操作下产生的,而错误是在错误的操作下产生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 例题讲解: 【例2】下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 A.1cm、5.50cm B.1cm、8.30cm C.1mm、8.30cm D.1mm、2.80cm 【解析】观察刻度尺可知,其分度值为1mm,起始端不是在零刻度处,而是从刻度尺的5.5cm刻度处开始,即金属片左端与刻度尺的5.5cm刻度处对齐,再观察金属片的右端在刻度尺8.3cm刻度处,那么金属片的长度准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