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87662

【教学评一体化】北师大版二上1.3《借阅图书》(教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1558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北师大,借阅图书,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0以内数加与减(二)》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混合运算与数量关系》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100以内数加与减(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竖式计算等多种方式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结合实际情境(如图书角、摘苹果、借阅图书等)提出并解决加减法问题,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习估算结果的范围,培养数感,通过验算培养严谨的数学态度。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具备初步的操作能力和图示理解能力。但是 对“进位”和“退位”的算理理解不深,竖式计算中容易忽略进位或退位标记,同时在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较弱。要通过实物操作(小棒、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进、退位。 二、单元目标拟定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理解算理;能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画图、语言表达等方式理解运算过程;初步学会估算和验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合作交流、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进行计算。 2.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满十进一”和“退一当十”的算理,在竖式中正确标记进位和退位。 2.从复杂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列出算式。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新课标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1.生活情境丰富,贴近实际 单元以“图书角”“摘苹果”“借阅图书”“收玉米”“跳绳”等学生熟悉的校园和生活场景引入数学问题,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将观察物体知识融入日常,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便于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观察概念,降低学习难度。 2.注重直观操作与多元策略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 拨计数器等方式理解算理,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如分步口算、竖式计算、数线图等),尊重学生的思维多样性,竖式计算时明确展示“满十进一”和“退一当十”的过程,并配有图示和语言解释,强调算法理解与过程展示,从直观感知到抽象理解,逐步掌握观察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问题导向与思维训练 通过“猜数游戏”“套圈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策略意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