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69014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捕蛇者说》教案+练习+素材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1024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语文,上册,19课,捕蛇者说,教案
    第19课《捕蛇者说》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五节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文言知识归类。 教学难点: 理解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1.提问重点文言字词。 2.背诵第四节。 二、学习第五节 (一)疏通文意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难点提示: “而”:表承接。“愈”:更加。 “于”:比。“乎”: 于,对。 “是”:代孔子的话。 “孰”:谁。 “敛”:赋税。 “甚”:超过。 “故”:因此。 “俟”:等待。 “夫”(fu):指示代词,那。 “得焉”:得到它;“焉”,之。 “以”: ①根据。② 而,表目的。 “之”: ①代孔子之言。②的。③代上述之事。 学生活动预设: 自由朗读第5节,小组内交流掌握第5节重要字词解释。 (二)质疑交流,把握内容 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 1.概括大意 明确:得出结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表达了作者观点,并交代了本文写作意图。 2.“余闻而愈悲”照应前文的哪一句?“悲”在此可理解为什么意思? 明确:照应“余悲之”,“悲”可理解为同情。 3.“吾尝疑乎是”中的是具体指代什么? 明确:“苛政猛于虎也”。 4.作者从“悲之”到“愈悲”,从“疑”到“犹信”,原因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开始听蒋氏介绍身世时,因为没有具体真切的感受,所以只是“悲之”,对苛政之毒只是“疑”,而当他听完蒋氏的一番血泪控诉后,作者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他真切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切实感到苛政之毒,所以“愈悲”,“犹信”。这样写自然得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结论。 5.揭示全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本节体现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把解除人们痛苦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身上。 7.本节文字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学生活动预设: 结合自主学习提纲深入探究,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四、自主小结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1.从课文中你看到了当时怎样在社会现实?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点评总结(当时朝政腐败,朝廷巧立名目,随意增设税收,无限度地收刮民财使得百姓走投无路,或因饥饿、疾病而死,或奔走他乡。村子里十室九空,一片荒凉。即使苟且活着在村民,也被凶暴的官吏逼得鸡犬不宁。) 2.既然“赋敛之毒有甚是蛇”,那么“捕蛇”是否算是一种美差?作者以此想说明什么?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点评总结(从蒋氏的经历来看,捕蛇可以享有很多好处,不会因为被租税所逼而像乡邻那样困苦不堪,不会因为交租税而天天冒死亡危险。从这一点上看,捕蛇可以算是件“美差”。但我们也看到蒋氏诉说捕蛇之事时竟“汪然出涕”,这就意味着捕蛇并非“美差”,它同样要冒死亡的危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作者用“捕蛇”和“赋敛”作对比,仅仅是用来它来反衬“赋敛”之毒。) 3. 从文中看出作者对蒋氏态度的语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同情蒋氏不幸的遭遇) 4.文中哪一句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希望统治者看到这篇文章,从中了解百姓的疾苦,并能推行仁政。 5.柳宗元写本文在目的是希望统治者看到这篇文章,从中了解百姓的疾苦,并能推行仁政。 你认为作者这愿望能实现吗?并说说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二)、写作特点 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主要有两大特点? 1.衬托。 请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读书、讨论、交流、展示,老师点评、纠正、总结。 (1)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