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2.通过示意图,知道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来源及传递方向(区域认知)。3.通过多媒体图片,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热力环流(综合思维)。4.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风的形成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云的反射作用尤为显著。 (2)散射: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就会改变辐射方向,向四面八方发生散射。 (3)吸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其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增温的原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 (4)大气受热过程 ①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②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③共同作用 [微思考] 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提示: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低,故有“早穿棉袄”的现象。 [注意]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只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大气逆辐射只有在晚上存在的误解。 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同时烟尘作为凝结核,加速了水汽的凝结,使云、雾增多,类似于遮阳伞,故称“阳伞效应”。 知识点二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形成过程 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近地面空气从B、F地流向A地,高空空气从D处流向C、E处。 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微思考] 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什么巴山多夜雨? 提示:“巴山夜雨”是因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名。四川盆地潮湿,云层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容易升温,造成夜晚盆地底部气流上升旺盛,形成夜雨。 垂直方向上气流也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则不然,空气的垂直运动主要是由冷却收缩、受热膨胀等因素引起的,并非取决于气压的高低。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高空中的风 近地面的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