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92549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表格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208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学年,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2024-2025
  • cover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一课时)《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认识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阐述如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等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分析内涵与表现,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传承意识 。 教材分析 本框为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本单元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框开启核心思想理念学习篇章。教材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及内涵,上承学生过往对文化的零散认知,下启后续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内容学习,助力学生系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 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体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生发强烈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认同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政策 。 道德修养:感受传统思想理念魅力,将其转化为道德准则,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仁爱、诚信等美德 。 责任意识: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向身边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内涵,明确其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及当代社会的价值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思想理念如何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思维与行为方式,并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传承创新 。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体验法、反思总结法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8 分钟): 开展 “传统思想猜猜猜” 游戏。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写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关键词的卡片,如 “顺应自然”“求真务实”“创新变革”“为民谋福” 等,同时准备一些与之对应的古代故事、现代生活场景图片。 随机挑选两组学生,每组 5 人。教师展示图片,小组抢答猜出对应的思想理念关键词。每答对一题得 1 分,在规定时间内得分高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可获得小奖品(如带有传统文化图案的书签)。 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从这些有趣的游戏内容中,我们已经初步接触到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那这些思想理念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和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的学习。” 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探究(10 分钟): 教师用 PPT 展示古代山水画,画中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同时播放一段关于 “二十四节气” 的动画短视频,展示不同节气里人们顺应时节开展农事活动等场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这些素材,大家认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体现了这一思想?”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时间控制在 5 分钟。 教师总结并讲解: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深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主张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共生。以 “二十四节气” 为例,古人依据节气变化安排生产生活,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不违背自然节奏,这是该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如今人们倡导低碳生活、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在践行这一思想,强化学生对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思想的理解 。 三、情境模拟与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理解(15 分钟): 创设两个情境:情境一 “学校组织科技小发明比赛,小辉看到其他同学创意新颖,自己想不出好点子,便抄袭他人作品,结果被老师发现,受到批评”;情境二 “小萱参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