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4.5 整理与复习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5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厘米和米” 单元的总结课,承载着对长度单位认知、线段知识及测量技能的系统梳理。教材通过知识图构建、生活实例对比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化厘米与米的单位认知,掌握单位换算及线段测量绘制方法。此内容既是对单元知识的整合升华,又为后续学习图形周长、面积奠定空间观念基础,凸显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实用性。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厘米和米,掌握基础测量方法,但在单位灵活选择、非零刻度测量及复杂问题解决上存在困难。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直观操作兴趣浓厚,但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教学中需借助生活情境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三、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置身生活场景,发现长度测量问题,能区分 “厘米” 与 “米” 的应用场景,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价值。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 “厘米”“米” 的换算,精准测量、绘制线段,能正确选择单位描述物体长度。 思维与表达:通过知识图梳理单元知识,归纳测量方法,清晰阐述长度单位的运用逻辑与线段特征。 交流与反思: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测量经验与知识整理思路,反思单位选择误区,优化问题解决策略。 思政元素: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提升估测能力与空间观念,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厘米与米的单位应用场景,掌握线段的测量与画法。 教学难点:准确进行单位换算,解决涉及线段组合与逆向推理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能举例说说1厘米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并举例说说1厘米和1米的长度。 预设1:学了厘米和米,食指宽约1厘米,张开双臂约1米。 预设2:知道1米=100厘米,还学了线段,比如课本的边是线段。 通过回顾与举例,帮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和线段的认识,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和测量意识。 教学环节二:探究与发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单元知识回顾 提问:用一句话总结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知识图展示: 呈现小丽的知识图:“量短物体用厘米(cm),量长物体用米(m),线段需从刻度0画起”,引导学生补充完善。 2、要点分类回顾 知识要点1:认识厘米 提问:测量铅笔长度为什么用厘米?1厘米在尺子上如何表示? 测量演示:用尺子量纸条,0刻度对齐左端,右端对5则长5厘米。 知识要点2:认识米 提问:测量黑板为什么用米?1米和100厘米有什么关系? 表象构建:让学生用米尺比画1米,感受“双臂展开≈1米”。 知识要点3:认识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如何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错误纠正:展示未对齐0刻度的画法,强调“刻度差=长度”(如从2画到5,5-2=3厘米)。 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预设1:认识了长度单位和线段,会测量物体长度。 预设2:学会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知道怎么画线段。 学生思考并回答:测量铅笔长度为什么用厘米,1厘米在尺子上如何表示。 预设:铅笔短,尺子上相邻数字间是1厘米,如0-1。 学生思考并回答:测量黑板为什么用米,1米和100厘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黑板长,1米=100厘米,米尺刻度到100就是1米。 学生回答:线段有什么特点,如何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预设:线段是直的、有两端点、可测量;从0刻度画到3刻度,标“3厘米”。 通过单元知识回顾,引导学生梳理核心内容,建立知识框架。通过知识图和分类回顾,强化长度单位(厘米、米)的适用场景与换算关系,借助测量演示和表象构建,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