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95100

第17课《陋室铭》两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479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7课,陋室铭,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陋室铭》第2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课时承接第一课时对《陋室铭》文意与主旨的初步理解,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艺术、文化内涵与现实价值。作为一篇经典骈文,《陋室铭》不仅语言凝练、结构严谨,更承载着中国古代士人“安贫乐道”“修身立德”的精神传统。本课时将聚焦于文言知识的系统梳理、写作手法的深度解析、文化意象的拓展延伸以及古今价值观的对话融合。通过对比阅读、创意表达、情境写作等任务,引导学生从“读懂一篇文”走向“理解一种文化”,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充分体现新课标“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目标。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深入理解“德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认识古代文人以德修身、以文养性的精神追求,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语言运用:系统掌握“之”字结构(如“无丝竹之乱耳”)的语法功能,辨析“名”“灵”“馨”“劳”“形”等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能够独立完成全文精准翻译,并尝试仿写具有“铭”体特征的短文。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陋室铭》与《爱莲说》《岳阳楼记》等托物言志类文本,归纳此类文章“物—志—理”的基本结构模式,提升文本比较与抽象概括能力。 审美创造:赏析骈文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语言之美,体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句的意境营造艺术,创作一幅“我心中的精神居所”图文作品,并配以个性化“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梳理并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之”字结构与词类活用;深入赏析骈文的语言特色与意境美;完成从文本理解到创意表达的迁移。 教学难点:理解“德馨”作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深远意义;引导学生将古代“安贫乐道”精神与现代生活中的物质追求进行辩证思考,避免片面化理解;在仿写“铭”文时,做到语言精炼、押韵自然、志趣高雅。 方法运用 采用“温故知新—深度研读—对比拓展—创意表达”的教学流程。以“为陋室设计文化名片”为贯穿始终的项目任务,融合情境探究法(模拟文化展览策划)、合作探究法(小组研析语言现象)、讲授法(系统讲解文言知识)、读写结合法(仿写铭文)等多种教法。倡导探究学习(问题引领)、合作学习(小组共创)、实践学习(设计制作)相结合的学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使用“文化名片评价量表”对学生作品进行多维度反馈,促进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落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爱莲说》《岳阳楼记》节选、历代“铭”文图片、文化名片设计范例)、文言知识点归纳表、小组合作任务单、“文化名片评价量表”。学生准备:完成第一课时布置的“心灵铭言”卡片、搜集自己喜欢的“铭”体短文或座右铭、彩色卡纸、画笔等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接龙背诵,回顾内容。 教师组织全班进行《陋室铭》接龙背诵,每生一句,要求声音洪亮、节奏准确。背诵完毕后,提问:上节课我们探讨了“陋室”为何“不陋”?学生回顾并回答:因为“惟吾德馨”,体现在环境清幽、交往高雅、生活闲适三个方面。教师顺势板书关键词:“德馨”“环境”“交往”“情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展示“心灵铭言”,分享感悟。 邀请5-6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课前写下的“心灵铭言”卡片,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心远地自偏”“简单是最大的丰富”等,并简要说明创作理由。教师给予积极评价,肯定学生对精神价值的思考,同时指出这些“铭言”与《陋室铭》在精神内核上的相通之处,自然引出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我们将为这间承载着高洁品格的“陋室”设计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让更多人了解它的魅力。 通过背诵巩固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