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究和的奇偶性》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定位: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 6 课时,是在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概念基础上的延伸探究,通过分析 “和的奇偶性” 建立数的运算与奇偶性的关联,为后续学习 “积的奇偶性”“数的分解与组合” 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通过 “猜想 — 验证 — 归纳” 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数学规律,提升问题解决与知识迁移能力 二、大单元设计创新说明(跨情境应用 + 知识衔接) 单元知识衔接框架 本单元以 “整数的性质与运算规律” 为核心,构建 “概念 — 特征 — 运算规律 — 实际应用” 的递进链条: 基础层:因数与倍数概念(第 1 课时)→找因数和倍数(第 2 课时),明确数的整除关系; 特征层:2、5、3 的倍数特征(第 3-4 课时)→质数与合数(第 5 课时),建立数的分类标准; 运算规律层:和的奇偶性(本课时)→积的奇偶性(拓展),探究数的运算与奇偶性的关联; 应用层:结合 “分组”“分装”“密码设置” 等生活情境,综合运用整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跨情境应用设计 创设 “整数运算规律探秘” 主题情境,将各课时知识融入不同任务: 第 1-2 课时:“整数身份档案”(记录一个数的因数、倍数); 第 3-4 课时:“整数筛选员”(按倍数特征筛选数); 第 5 课时:“整数分类员”(按因数个数分类); 本课时:“整数运算分析师”(分析和的奇偶性,解决分装、分组问题),实现知识从 “概念理解” 到 “实际应用” 的跨越。 三、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通过 “列举实例 — 数形结合 — 归纳规律 — 拓展延伸” 的逻辑,探究 “奇数 + 奇数”“奇数 + 偶数”“偶数 + 偶数” 的奇偶性,进而延伸到 “和的奇偶性与奇数个数的关系”“差的奇偶性”。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 “猜想 — 验证” 过程,既强化对奇数、偶数本质(是否为 2 的倍数)的理解,又为后续探究积的奇偶性提供方法迁移,是单元中 “运算规律探究” 的核心课时。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能准确判断奇数、偶数,掌握 “奇数是 2 的倍数多 1,偶数是 2 的倍数” 的本质特征; 易混淆点:①认为 “奇数 + 奇数 = 奇数”(受 “奇数 + 偶数 = 奇数” 的负迁移);②忽略 “连加算式中,和的奇偶性由奇数个数决定”; 突破路径:先通过 “列举多个实例” 初步感知规律,再用 “数形结合(用‘2 的倍数’表示偶数,‘2 的倍数 + 1’表示奇数)” 推导本质,最后结合生活实例强化应用,避免认知误区。 四、教学目标 经历 “猜想 — 列举验证 — 数形推导” 的过程,掌握奇数 + 奇数 = 偶数、奇数 + 偶数 = 奇数、偶数 + 偶数 = 偶数的规律,能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理解 “连加算式中,和的奇偶性取决于奇数的个数”(奇数个奇数相加和为奇数,偶数个奇数相加和为偶数),能推导两数之差的奇偶性; 能运用和的奇偶性解决 “分装”“分组” 等生活问题,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 “奇数 + 奇数 = 偶数”“奇数 + 偶数 = 奇数”“偶数 + 偶数 = 偶数” 的规律; 理解 “连加算式中,和的奇偶性由奇数个数决定”。 内在联系: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是基础,连加算式的奇偶性是两数之和规律的延伸,前者是后者的推导依据;突破关键:先通过实例验证两数之和规律,再用 “拆分连加算式为多个两数相加” 的方法,推导连加算式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用数形结合思想推导和的奇偶性(理解 “奇数 = 2a+1,偶数 = 2b,奇数 + 奇数 = 2 (a+b+1),是 2 的倍数”); 运用和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 “分装苹果”“学生分组”)。 突破路径:①用 “2a 表示偶数,2a+1 表示奇数” 的代数形式,推导两数之和的表达式,明确是否为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