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学设计 一、教学年级 七年级 二、教材分析 1.《定军山》是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讲述魏蜀交战,夏侯渊把黄忠的部将陈式擒去,黄忠抓了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于是夏侯渊派人给黄忠送来书信,约定两军阵前互换人质。黄忠见信大喜,便设下一计,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段是黄忠看见夏侯渊的书信十分欣喜,定下计谋,部署计划时的一段老生唱腔。通过听、看、唱等方式学习京剧片段,培养学生对于京剧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传统艺术文化的喜爱。 2.《定军山》是广为流传的一出极具特色的经典京剧剧目,也是一代京剧宗师、谭派创始人谭鑫培的代表剧目。 3.《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这段唱腔整体难度不是很高。唱腔旋律优美,故事情节精彩,唱段长度适中,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京剧知识,培养学生对于传统艺术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学习内容 1.通过欣赏、演唱、实践等初步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 2.学唱、表演《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感受传统京剧的艺术魅力,以及老生演唱的发音特点。 四、学情分析 京剧行当较为特殊,男女表演差异大。本课学习的唱段为京剧老生行当,用真声演唱,适合男女生共同学习。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使学生到体会到京剧唱腔的特点,感受老生的表演魅力。 2.通过欣赏、聆听了解剧目情节背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学习唱段;通过视唱乐谱,对比唱腔和乐谱,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京剧唱腔的韵味。 3.准确演唱京剧选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六、教学重点 能分辨京剧的行当,了解老生唱腔的特点。 七、教学难点 有韵味地演唱京剧选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习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听京剧吗? 学习活动:生思考回答。 学习问题:观看京剧术语视频,寻找视频中有哪些有趣的词。 学习活动:欣赏视频,并总结。 (二)激趣导学 热身活动:戏迷们在聆听时与演员是怎样互动的?(京剧在听戏时,有一种独特的惯例叫做“叫好儿”,也就是观众在台下喊“好”字。这种叫好儿严格来说不能算是鼓掌,而是必须喊出来。叫好儿是京剧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问题:接下来我们用戏迷们的状态,聆听并观察剧中的人物是什么身份, 形象特点是怎样的。 学习活动:观看视频,总结行当。 学习问题:介绍京剧四大行当。 学习活动:通过总结,找出《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中的黄忠属于京剧行当中的靠把老生。 (三)听辨观察 学习问题:请大家聆听分辨,黄忠唱腔采用了真声还是假声? 学习活动:老生唱腔多是真声演唱。 学习问题:听辨唱腔的声腔特点。 学习活动:判断唱腔属于西皮还是二黄。 “西皮”唱腔: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唱腔流畅、轻快,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二黄”唱腔: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的情绪。 学习问题:观察乐谱,每一小节有几拍?(有板无眼四一拍) 学习活动:识读乐谱,总结。 (四)进行新课 聆听体验,参与实践。 学习问题:为什么会用西皮唱腔、流水板式?与什么有紧密的关系? 学习活动:通过视频了解《定军山》的剧情,并总结。(人物形象,剧情等) 学习问题:分辨京剧声韵。 学习活动:识读乐谱,这段唱腔的唱词发音与普通话有怎样的不同?我们一起聆听。(吸取了昆曲和梆子腔等而逐渐形成的京剧,在唱、念中常混杂“湖广音”和“中州韵”的声韵。) 识读乐谱:这段唱腔的唱词发音与普通话有怎样的不同?我们一起聆听。(吸取了昆曲和梆子腔等而逐渐形成的京剧,在唱、念中常混杂“湖广音”和“中州韵”的声韵。) 学习活动:朗读歌词,注意尖团字(“书”“信”“成”“营”“小”等)的发音。 突破难点:示范唱,学生用流水板式伴奏 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