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时 1 学情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平时生活中他们关 注的往往只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如敲打、碰撞、摩擦……),而忽略了发声物体本身的 变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 能力。 核心素养 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各种发声物体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 *对比分析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尝试对发声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探究实践 *学会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物体的振动状态。 态度责任 *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 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锣、竖笛等。 学生准备 鼓、钢尺、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音叉、几粒豆子或细沙、装有水的水槽等。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指导 设计意图 一、聚焦 (3分钟) 1.听听声音: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2.找出一些发声物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 状态是怎样的。 3.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汇报时可以简单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 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 原有认知,至于这些认知 是否正确,可以在接下来 的活动中用实验验证。 二、探索 (20分钟) 活动一:制造声音。 1.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出示音叉、橡皮筋、钢尺、鼓。提问:你 能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3.小组汇报,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4.追问:现在你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想法还跟原 来一样吗 5.学生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找相应的证据。 1.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 来揭示声音的本质是 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指导 设计意图 二、探索 活动二: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 1.观察明显振动的物体。 (1)教师利用橡皮筋、钢尺制造声音(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发出声 音)。同时出示记录单,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2.观察振动不明显的物体。 (1)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不明显,有什么办法证明它们也在振 动吗 (辅助材料:泡沫粒、装水的水槽、系线的乒乓球)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放大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 3.播放音叉、橡皮筋、尺子、鼓在振动时慢动作的动图,提问:你能 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吗 (都在振动) 4.再一次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探究,现在能说一说“声音是怎样 产生的”吗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2.通过几个探索活动,学 生观察总结出这些发 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从 而对“声音是由物体振 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有 更深的理解。 三、研讨 (10分钟) 1.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1)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 会怎么样 (声音会停止) (2)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 也就停止了。 2.利用“振动产生声音”这个观点,你能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 动产生声音的吗 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产 生声音的吧! 引导学生用证据支持自 己的观点,没有证据的观 点不能轻易相信。 四、拓展 (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 题: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 器官,猜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