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02014

4.2 中国的农业 2课时教案 2025-2026学年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735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国,农业,课时,教案,2025-2026,学年度
    4.2 中国的农业 第2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走科技强农之路 一、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和实例。 难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农业生产。 二、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归纳: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中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地生产潜力。同时,随着人口等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农业发展需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持续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读“中国南方某县地形”图,完成下列任务。 1.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 西北部山坡较陡,适宜发展_林_业; 中部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发展_种植_业; 东南部河湖密布,适宜发展_渔_业。 2.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你认为可能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回答:西北部山区普遍具有坡度大、地表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的特点,生态系统本身抗干扰能力较弱。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往往需要通过开垦坡地、砍伐原生植被(如灌木、草本)来扩大耕地面积,而裸露的土地失去植被保护后,在降水(尤其是暴雨)冲刷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3.近年来,该县为满足周边大城市的需求,大力发展蔬菜、禽蛋、鱼虾等生产。结合身边实例,说说农业生产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回答:发展农业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地生产潜力。同时,随着人口等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持续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读“中国农产品主产区分布”图,可知: 近年来,中国在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规划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 总结:发展农业的原则———因地制宜 1.“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区适合发展粮食生产。 2.“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适合发展林业,保持水土。 3.“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4.“宜渔则渔”:河流和湖泊较多的地区适合发展渔业。 知识点二 走科技强农之路 现状: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确保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种类和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中国人均耕地少、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面临严重挑战。同时,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多变,中国大量进口农产品的风险激增。 措施: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技强农,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如:无人机喷洒农药、太空育种、采摘机器人、农作物智能监测。 谈谈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育种使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2.温室大棚通过调节温度、湿度等植物生长条件,突破了植物生长的季节和地域限制。 3.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华北、西北等缺水地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既能提高产量,又能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 归纳:目前,科技进步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科技强农、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技强农的表现: 1.良种培育、节水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 2.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绿色发展等。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田园综合体等新的乡村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三、板书设计 4、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知道了走因地制宜和科技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