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3页的内容。 二、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节的要求是: 内容要求: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业要求:能够描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教学提示: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加法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加法模型,知道模型中数量的意义。 (二)课标分解: 学什么: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 学到什么程度:能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能指出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怎么学:借助具体情境,结合已有经验通过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逐步总结概括加、减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加、减法各部分名称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的起始课。教材以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为情境,通过情境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提升对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 在思维层面上,四年级学生处在由“直观形象具体感知阶段”到“初步本质抽象概括阶段”的过渡期,学生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 知识层面上,学生通过前七册的学习,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非常熟悉,能够熟练进行四则运算,积累了丰富的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知识和经验大多还停留于感性认识,要上升到比较系统的关于概念和关系的理性高度,还存在困难。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也有一些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实例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借助已有经验明确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并由具体、直观不断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模型意识、培养应用意识。 四、评估任务: 1.联系实际,通过自主列式,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形结合建立加法概念模型。(对应目标1、3) 2.自主探究、迁移类推,建立减法概念模型。(对应目标1、3) 3.观察比较、自主梳理,能够说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完善加、减法知识体系。(对应目标2、3)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加、减法意义,理解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播放天路的音乐。 教师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学生安静地听一小会儿歌曲。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刚才听的歌曲里唱的“天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是青藏铁路。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神奇的天路”。 2.播放介绍青藏铁路的视频。 视频内容: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它的修建创造了九项世界之最,包括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公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最高点5072米)、穿越冻土里程最长(550公里)、冻土地段最高时速(100公里/小时),以及多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