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7075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376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九年级,上册,单元,9课,故乡
  • cover
9 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及作用(重点)2.体会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重点)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难点)2.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理解肖像、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几首写故乡的诗词。如《静夜思》 、《月夜忆舍弟》等,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试着在下面的括号内各填入一字。( )故乡———( )故乡———( )故乡讨论归纳:回 在 离2.提问1:依据刚才所填的内容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3.提问2:试着给课文分层并概况层意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4、提问3:文章题目为故乡,想一想,本文共写了几个故乡,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示例:三个故乡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变 因为文章正是通过故乡景物、人物等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 【教学备注】‖学法指导‖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一、明确线索的类型1.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2.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3.以某个物体为线索4.以某件事为线索5.以某个人物为线索6.以时间为线索二、把握线索的特征1.线索是贯彻全文的。2.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三、经常采用的方法1.看文字归类2.看文章标题3.看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4.看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5.看文章各段的开头6.通过对文章各段段意的概况,分析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赏析人物 提问4: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的人,其中作者重点写了哪两个人? 闰土和杨二嫂2.分析闰土提问5:仔细寻找课文有关段落,说说闰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① 肖像变化:“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小毡帽”———破毡帽”“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原因: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② 称呼的变化:迅哥儿———老爷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③ 语言变化:由少年的活波健谈到中年的吞吞吐吐。明确: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④ 神态变化:“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提问6: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问7: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