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0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01 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03 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重点) 学习目标 通过上节课所学,我们知道王绩有志不得时,只好放情于山水,到秋野去放飞自我;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借那瑰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来短暂排遣。诗人李白也有诗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水对于古代圣贤是灵魂的栖息地,自然对它们有治愈的能力。今天我们一起去看李白眼中的山水,学习《渡荆门送别》。 导 入 知人论世 章节副标题 0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二人在唐代并称“大李杜”。 走近作者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这位青年诗人,兴致勃勃,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入云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探寻背景 初读感知 章节副标题 02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朗读提示: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准停顿 ④读出情感 【注】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式。首联语气平和,娓娓道来。第三、四、五、六句朗读时需把握重轻读,抑扬顿挫。要重读“随”“入”“尽”“流”。重读的字音一般都是动词、副词或者形容词。这首诗正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那么,这时的李白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豪情万丈)在朗读时应该读出一种豪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朗读课文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莽原。 夜晚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变幻出绮丽的海市蜃楼。 我仍然怜爱这来自故乡的长江水,行程万里漂送我乘舟远行。 渡荆门送别 目的: 所见 思乡: 渡远、楚国游 远景: 近景: 故乡水、送行舟 依依不舍 雄浑壮阔 平野、江流 天镜、海楼 请在梳理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理清结构 品读赏析 章节副标题 03 首联叙事,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即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赏析“随”和“入”的妙处。 (1)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2)“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景象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写远处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虚实结合、比喻奇特、想象丰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中“怜”字的妙处。 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诗人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仍怜故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