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0219

第14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素材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845591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4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素材
    (课件网)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唐诗五首 李 白 渡荆门送别 新课导入 同学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笔下险峻的蜀地山川,而当这位“诗仙”乘舟驶出蜀地,又会看见怎样的风景? 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随李白的舟楫漂向荆门山。此刻,他告别熟悉的蜀地云雾,初遇楚地的平野江流,少年的豪情与对故乡的眷恋在笔下翻涌。 让我们一同走进《渡荆门送别》,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里,感受诗人初闯天地的意气与乡愁交织的细腻心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悟李白“辞亲远游”的欣喜和思乡之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作者简介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写作背景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渡荆门送别》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年)左右。李白早年生活于蜀地,此诗是他出蜀远游、乘舟经荆门山时所作。 当时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离开故乡踏上远游之路,面对壮阔山水,有感于人生境遇的转变,遂写下此诗,既抒发了对故乡的依恋,也展现了初出蜀地时的开阔胸襟与对未来的憧憬。 预习检查 荆( )门 仍怜( ) 送行舟( ) jīnɡ lián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xíng 任务二:初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先聆听《渡荆门送别》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首联语气平和,娓娓道来。第三、四、五、六句朗读时把握重轻读,抑扬顿挫。要重读“随”“入”“尽”“流”。重读的字音一般都是动词、副词或者形容词。 这首诗正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在朗读时应该读出一种豪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将要前往楚国境内游历。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往 楚地。现在湖北一带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了远渡的地点与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乘船远行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奔涌着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颔联写景。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景物的变化。句中“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将静景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喜悦、昂扬的激情。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