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同步练习 【基础达标】 1.实施减灾防灾对策要因地制宜,下列对策不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上海市要注意采取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 C.我国西南地区要建设护坡工程和抗震工程 D.四川盆地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沙尘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据此回答2、3题。 2.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指( ) 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 ②“三北”防护林体系 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 ④沿海防护林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我国政府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计划用30~40年时间,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 000万公顷。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地区不属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是( ) A.三峡库区 B.金沙江中下游 C.嘉陵江流域 D.太湖流域 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所属的领域是( ) A.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B.开展减灾工程建设 C.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 D.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 6.读沙尘暴发生时的天气示意图,为减少沙尘暴发生,应在沙尘源地采取的措施是( ) A.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 B.倡导游牧、轮荒制度 C.禁止任何经济活动 D.调整农牧业结构 7.读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所示区域主要的减灾工程是什么?有哪些生态作用? (2)B地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为减轻洪涝危害,我国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工程措施? (3)C、D两地区森林近年来退化严重,试分析该地区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B.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 C.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读黄河梯级开发剖面图,回答2、3题。 2.黄河中游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有( ) ①台风 ②旱涝 ③荒漠化 ④生物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关于水库的防灾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径流,使水库上游洪涝灾害减少 B.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没有任何作用 C.增加局部空气湿度,调节小气候,缓解旱灾影响 D.使生物灾害频率增加 4.为了防止泥石流或者滑坡的发生,在建设南昆铁路过程中应注意( ) A.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B.大量开挖坡脚,以增加铁路周围的宽度 C.驱散积雨云,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D.发射卫星及时监测灾害,进行卫星导航 2011年春季,我国北方遭遇严重干旱,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 000万同胞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下图为山东千年不遇的大旱。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B.受副高压控制范围广 C.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大 D.多受大陆气团控制 6.为缓解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 ①大规模进行海水淡化 ②采取人工措施,加快西部高山冰川的融化速度 ③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 ④推广节水技术,增加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7.读我国局部地区干旱频次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长江流域干旱频次的分布特征。 (2)结合该干旱频次图,分析华北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8.(案例探究题)分析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6月19日至8月13日,黄河三次调水调沙全部结束,经过“三次洗澡”,共洗出1.275亿吨泥沙,此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